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脸部脂溢性皮炎可通过局部抗真菌治疗、皮肤屏障修复、光疗、口服药物、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改善。该病可能与马拉色菌过度增殖、皮脂分泌异常、免疫失调、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等原因有关,通常表现为红斑、油腻鳞屑、瘙痒等症状。
1、抗真菌治疗:马拉色菌感染是主要诱因,使用酮康唑洗剂、环吡酮胺乳膏、联苯苄唑溶液等抗真菌药物可抑制微生物繁殖。每周2-3次用药能减少头皮和面部的鳞屑脱落,配合温水清洁可降低复发率。
2、屏障修复:皮肤屏障受损会加重炎症反应,选择含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的医学护肤品能修复角质层。避免使用皂基类清洁产品,洁面后立即涂抹保湿霜维持水油平衡。
3、光疗管理:紫外线B波段照射可调节局部免疫反应,对于顽固性皮损可采用窄谱UVB治疗。每次照射剂量需根据皮肤类型调整,治疗期间需加强防晒避免色素沉着。
4、系统用药:严重病例短期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控制真菌感染,配合小剂量泼尼松缓解急性炎症。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适用于合并银屑病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5、诱因控制:熬夜、高糖饮食、精神压力会刺激皮脂腺分泌,每日保证7小时睡眠并减少乳制品摄入。冬季使用加湿器维持环境湿度在50%-60%,避免冷热交替刺激面部血管。
调整饮食结构增加维生素B族和锌元素摄入,如食用全麦面包、牡蛎等食物有助于皮脂代谢。适度进行慢跑、瑜伽等运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选择无香料添加的物理防晒霜减少日光诱发风险。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渗出结痂时需及时就诊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