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感染内科
猩红热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及伤口感染。
1、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携带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健康人吸入后可能感染。近距离交谈或共处密闭空间时风险更高,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易暴发流行。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皮肤脓疱渗出液或呼吸道分泌物可传播病原体。照料患儿时未做手部消毒,或亲吻患者面颊等亲密行为均可能造成感染。
3、间接接触传播:
病原体可附着在餐具、玩具、门把手等物品表面存活数小时。健康儿童接触污染物品后揉眼、摸口鼻,细菌经黏膜侵入体内。
4、母婴传播:
分娩过程中产妇生殖道携带的链球菌可能感染新生儿,引发脐炎或败血症。孕期宫内感染概率较低,但可能导致早产或胎儿发育异常。
5、伤口感染:
皮肤破损处接触病原体后可能发生局部感染,特征为周围红肿、脓性分泌物。这种情况多见于外伤后未规范处理伤口的人群。
预防猩红热需保持室内通风,感染者使用过的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饮食建议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及猕猴桃,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接触患者后需用七步洗手法清洁双手,患儿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4小时,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服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出现发热、草莓舌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