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中玉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早产可能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
早产儿出生时各器官发育不成熟,体重和身长通常低于足月儿。出生后可能出现追赶性生长,但部分儿童可能持续存在身高体重偏低的情况。建议定期监测生长曲线,保证充足营养摄入,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母乳强化剂或特殊配方奶粉。
早产儿肺部发育不完善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心脏可能存在动脉导管未闭。消化系统耐受性差易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些器官问题大多需要新生儿重症监护,部分患儿可能遗留慢性肺部疾病或喂养困难。临床常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严重病例需呼吸机支持。
早产是脑瘫、智力障碍的高危因素,可能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有关。早期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学龄期可能出现学习困难或注意力缺陷。建议出生后6个月内开始早期干预,包括运动训练、认知刺激等。神经营养药物如胞磷胆碱、脑蛋白水解物可能有一定帮助。
母体抗体传输不足导致免疫力低下,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建议按时接种疫苗,避免人群密集场所。对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患儿,可考虑帕利珠单抗预防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日常需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A、D、E的摄入。
学龄期可能出现焦虑、社交障碍等情绪问题,青春期自我认同感较低。这些与新生儿期创伤性医疗经历有关,也可能源于家长过度保护。建议通过游戏治疗、正念训练等方式改善,严重者需心理医生介入。营造包容的成长环境比过度医疗干预更重要。
早产儿护理需注重营养均衡搭配,推荐母乳喂养配合DHA、ARA补充剂。适度进行大运动训练如俯卧抬头、爬行练习,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视力听力筛查、神经发育评估,建立规范的随访计划。保持环境清洁但不必过度消毒,允许适度接触自然环境以刺激免疫系统发育。家长应学习基本急救技能,掌握正确喂养姿势和拍背排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