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骨折处长骨痂可能由局部炎症反应、成骨细胞活化、血管新生、钙盐沉积、力学刺激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止痛处理、营养支持、康复训练、物理治疗、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骨折初期局部会出现无菌性炎症,表现为红肿热痛。炎性介质刺激神经末梢产生刺痛或酸胀感,这是骨痂形成的启动信号。此阶段需避免过度活动,可冷敷缓解症状。
成骨细胞在骨折端大量增殖形成软骨痂,患者可能感到患处发痒或蚁走感。这与细胞外基质分泌有关,建议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促进细胞分化。
新生毛细血管长入血肿机化组织时可能产生搏动性疼痛,通常在夜间明显。适当抬高患肢可改善血液循环,必要时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
钙盐在软骨痂中沉积形成硬骨痂时,可能出现局部酸困感或钝痛。X线可见云雾状阴影,此阶段需保证钙质摄入,每日建议饮用300ml牛奶。
骨痂承受应力时会产生微骨折和重塑,表现为活动时短暂刺痛。渐进性负重训练可刺激骨痂强化,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骨折愈合期间应保持每日摄入1.2g钙质和800IU维生素D,推荐食用奶酪、深绿色蔬菜等。进行等长收缩训练维持肌肉力量,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生长情况,若持续剧痛或异常肿胀需及时就医排除感染可能。康复后期可逐步进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促进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