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糖前期发展为糖尿病的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受生活方式干预效果、遗传因素和代谢状态影响,关键风险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持续加重、β细胞功能衰退、体重超标、缺乏运动、长期高糖饮食。
糖前期患者每年约有5%-10%进展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者中,未干预者5年内转化率可达25%。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和β细胞代偿能力衰竭是核心机制,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评估进展速度。
体重指数每增加1kg/m²,糖尿病风险上升8%-10%。腹型肥胖者内脏脂肪堆积加剧胰岛素抵抗,减重5%-7%可使糖尿病风险降低58%。建议通过地中海饮食和抗阻运动控制腰围。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可提升肌肉葡萄糖摄取效率。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配合深蹲、平板支撑等抗阻训练,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延缓β细胞功能衰退达3年以上。
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25g可延缓糖吸收速度。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藜麦,控制精制碳水摄入在总热量40%以下,配合橄榄油等健康脂肪,能稳定餐后血糖波动。
每3-6个月检测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发现进展迹象可启动二甲双胍等药物干预。伴有高血压或血脂异常者需同步控制,他汀类药物可能对部分高危人群具有预防作用。
建立包含全谷物、绿叶蔬菜、优质蛋白的平衡膳食模式,每周保持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戒烟限酒并保证7小时睡眠。定期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出现多饮多尿症状或随机血糖>11.1mmol/L需立即就医。通过持续生活方式管理,约1/3糖前期患者可实现血糖逆转为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