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急性脑梗塞可能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高凝状态、血管炎等因素引起。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导致脑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破裂后诱发血小板聚集,阻塞大脑中动脉等主要血管。患者多伴有头晕、短暂性肢体无力等先兆症状。需通过降压药氨氯地平、缬沙坦、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干预。
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易形成附壁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系统。常见突发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缺损,心脏超声检查可明确病因。需应用抗凝药物华法林、利伐沙班治疗原发心脏病。
糖尿病或高血压引起脑内穿支小动脉玻璃样变性,导致腔隙性梗死。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等,CT可见基底节区小缺血灶。控制血糖二甲双胍、胰岛素和血压是关键预防措施。
恶性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使血液处于血栓前状态,易诱发静脉窦血栓或动脉闭塞。伴随D-二聚体升高、多发性血栓形成,需根据病因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新型口服抗凝药。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可破坏血管壁结构,造成节段性狭窄或闭塞。青年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脑梗需排查免疫指标,激素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是主要治疗方案。
预防急性脑梗塞需综合管理危险因素,低盐低脂饮食结合有氧运动可改善血管弹性。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冠心病患者需规范抗凝治疗。出现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预警症状应立即就医,4.5小时内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