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脑梗塞早期可通过静脉溶栓、抗血小板治疗、改善脑循环、控制危险因素、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脑梗塞通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小动脉闭塞、血液动力学异常、血液成分异常等原因引起。
发病4.5小时内可采用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静脉溶栓是脑梗塞超急性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需严格把握时间窗并排除禁忌症。溶栓后需密切监测出血倾向及神经功能变化。
未接受溶栓治疗者可立即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治疗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扩大。该治疗需持续用药,注意观察消化道不良反应,长期服用需配合胃黏膜保护剂。
使用丁苯酞、尤瑞克林等药物改善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血流灌注。脑保护剂如依达拉奉可清除自由基,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压,避免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不足。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选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定期监测各项指标。
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床边康复,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康复等。早期康复能促进神经功能重塑,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配合针灸、电刺激等物理治疗。
脑梗塞患者需长期坚持低盐低脂饮食,多摄入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头颅MRI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家属需学习护理技巧,帮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预防跌倒和压疮。心理疏导同样重要,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