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感染者可能出现持续发热、体重骤降、反复感染等特征。艾滋病病毒感染后的临床表现主要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三个阶段,特征包括免疫系统受损引发的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以及消耗性症状。
感染后2-4周可能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包括发热、咽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通常持续1-2周自行缓解,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此阶段血液中可检测到HIV病毒核酸和高水平的病毒载量。
未经治疗的感染者会出现持续性体重下降,6个月内体重可能减少10%以上。伴随长期低热、夜间盗汗、慢性腹泻等消耗性症状。这与病毒持续复制导致的代谢紊乱和营养吸收障碍有关。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后,可能出现肺炎、结核病、隐球菌脑膜炎等机会性感染。口腔常见白色念珠菌感染鹅口疮,皮肤易出现带状疱疹、真菌感染。这些感染在健康人群中较少发生或症状较轻。
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期特征性肿瘤,表现为皮肤紫色斑块或结节。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也显著增高。这些肿瘤与免疫监视功能丧失和致癌病毒感染有关。
晚期可能出现HIV相关痴呆、周围神经病变等神经系统表现,包括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步态不稳等。病毒可直接侵袭中枢神经系统,也可通过免疫介导机制造成神经损伤。
艾滋病感染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避免生食以预防感染。规律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维持免疫功能。严格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病情的关键,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避免吸烟饮酒,保证充足睡眠,保持良好心态对疾病管理同样重要。出现持续发热、呼吸困难、意识改变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