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内膜息肉是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物,常见于育龄期女性,主要表现为异常子宫出血、月经量增多或不孕。病因可能与雌激素水平过高、慢性炎症刺激、内分泌紊乱、基因突变及医源性操作有关。
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可导致子宫内膜过度生长。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会通过增加外周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活性,促使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形成持续性高雌激素状态。
慢性子宫内膜炎可能通过释放炎性介质刺激内膜增生。细菌性阴道病、衣原体感染等妇科炎症若未及时治疗,炎症因子会破坏子宫内膜微环境,增加息肉发生风险。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异常会导致孕激素分泌不足。黄体功能不全时子宫内膜无法正常转化,局部区域可能对雌激素产生异常反应,形成息肉样改变。
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诊刮术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创伤修复过程中若伴随感染或激素失调,容易诱发局部内膜过度修复性增生,形成带蒂的息肉样组织。
部分患者存在PTEN、PAX2等肿瘤抑制基因突变。这些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突变可能导致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异常增殖,与家族性息肉发生相关。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内分泌紊乱,经期避免盆浴减少感染风险,控制体重在BMI正常范围。35岁以上女性每年进行妇科超声检查,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或同房后出血应及时就诊。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复发高风险者可考虑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等长期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