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宁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妇产科
子宫内膜息肉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异常、慢性炎症刺激、宫腔操作史、内分泌紊乱及遗传因素有关,可通过药物控制、宫腔镜手术等方式干预。
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会刺激子宫内膜过度增生,局部形成息肉样突起。常见于围绝经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表现为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查可评估水平,必要时采用孕激素类药物调节。
慢性子宫内膜炎会导致内膜修复异常,炎性因子持续刺激可能诱发息肉形成。患者常合并盆腔疼痛、异常阴道分泌物。需进行病原体检测,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基础炎症。
多次人工流产、诊刮等宫腔手术可能损伤内膜基底层,修复过程中形成异常增生灶。这类息肉易复发,建议术后定期超声监测,必要时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预防复发。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通过影响雌激素代谢,间接促进息肉生长。这类患者需同步治疗原发病,控制血糖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部分患者存在PTEN基因突变等遗传倾向,导致子宫内膜对激素敏感性增高。有家族史者建议加强筛查,可通过基因检测评估风险。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内分泌紊乱,限制高雌激素食物如蜂王浆摄入。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推荐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超声,出现异常出血及时就诊。合并肥胖者需控制体重,BMI超过24可能增加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