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儿童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其他肠道病毒也可致病。发病原因主要有病毒传播、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不良、接触感染者、环境因素等。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唾液、粪便中。儿童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容易通过玩具、餐具等物品间接接触病毒。病毒还可通过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能携带病毒。病毒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增加了传播概率。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肠道病毒抵抗力较弱。营养不良、近期患病或接种疫苗后都可能暂时降低免疫力。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更易感染且症状较重。部分儿童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感染后可能出现重症表现。
儿童未养成良好洗手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增加感染风险。喜欢将玩具等物品放入口中的行为容易摄入病毒。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也会促进病毒传播。
与手足口病患者同住或密切接触是主要感染途径。潜伏期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托幼机构出现病例后未及时隔离容易引起暴发流行。家庭成员中有隐性感染者可能成为传染源。
夏秋季节气温适宜病毒存活和传播,是手足口病高发期。人口密集区域病毒传播速度更快。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发病率较高。气候变化可能影响病毒流行规律,近年发现冬季也有散发病例。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教导儿童养成勤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患者。保持居室通风,定期消毒玩具和物品表面。流行季节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隔离。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但需注意疫苗不能预防所有肠道病毒。患病期间应多休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继发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等症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