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鱼肉的好处和坏处

1.79万次浏览

朱明炜 主任医师

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适量吃鱼肉有助于补充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但过量食用可能增加重金属蓄积风险。鱼肉富含必需氨基酸、维生素D、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锌、硒元素等营养成分,但也可能因汞污染、过敏反应、寄生虫风险、高嘌呤含量、加工方式不当等因素带来潜在危害。

1、必需氨基酸

鱼肉中的优质蛋白含有人体无法合成的9种必需氨基酸,有助于维持肌肉组织和免疫系统功能。例如三文鱼和鳕鱼的蛋白质消化吸收率超过90%,适合术后康复人群补充营养。建议每周摄入300-500克低脂鱼类,避免高温油炸破坏氨基酸结构。

2、维生素D

深海鱼类如金枪鱼和沙丁鱼富含维生素D,每100克可提供每日需求量的50%以上,能促进钙质吸收并调节免疫功能。缺乏日照的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可通过食用油浸罐头补充,但需注意选择水煮方式减少脂肪摄入。

3、不饱和脂肪酸

Omega-3脂肪酸中的DHA和EPA主要存在于鲭鱼、秋刀鱼等海鱼中,具有抗炎和保护心血管作用。每周食用2-3次可降低心律失常风险,但凝血功能障碍者应控制摄入量,避免影响抗凝药物效果。

4、汞污染

大型肉食性鱼类如鲨鱼、旗鱼易蓄积甲基汞,孕妇长期食用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建议选择食物链底端的小型鱼类如鲳鱼,烹饪前去皮可减少30%以上的重金属残留。

5、过敏反应

部分人群对鱼类蛋白过敏可能出现荨麻疹或呼吸困难,鲐鱼等青皮鱼类含组胺较高,储存不当易引发过敏。过敏体质者首次尝试新鱼种时应小剂量测试,出现嘴唇麻木需立即停止食用。

选择新鲜鱼类时注意观察眼球清澈度和鳃部鲜红度,冷冻保存不超过3个月。清蒸或煮汤能最大限度保留营养,避免与高草酸蔬菜同食影响矿物质吸收。特殊人群如痛风患者应限制高嘌呤鱼类的摄入频率,儿童食用前需仔细剔除鱼刺。出现持续腹泻或皮疹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食物过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