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产后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不足、既往精神病史等原因引起。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围产期情绪障碍,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产妇患病概率较高。研究显示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影响血清素转运功能,导致情绪调节异常。这类患者需加强产前心理筛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舍曲林片、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并配合认知行为治疗。
分娩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可能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引发情绪波动。这种情况常伴随潮热、头痛等躯体症状。可通过激素替代疗法缓解,如结合雌激素片,同时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帮助激素水平恢复。
新生儿照护压力、角色适应困难等心理应激可能诱发抑郁。产妇可能出现过度担忧、自责等认知偏差。建议通过正念减压训练改善,必要时使用盐酸帕罗西汀片,家人应主动分担育儿责任,减少产妇孤立感。
缺乏伴侣或家庭的情感支持、经济负担过重等因素会加重抑郁风险。这类情况多伴随无助感和社交回避。需建立支持系统,社区可提供育儿指导,严重时需联合米氮平片治疗,并鼓励参加母婴互助团体。
曾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史的产妇复发风险显著增加。可能表现为早醒、食欲改变等典型症状。需产前制定预防方案,监测情绪变化,可选用氢溴酸伏硫西汀胶囊维持治疗,避免突然停药。
产后抑郁症患者需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适量食用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家人应观察情绪变化,避免指责性语言,鼓励每天进行30分钟散步等轻度运动。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自伤念头,须立即陪同至精神心理科就诊,必要时住院治疗。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不可自行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