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肝源性水肿主要表现为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可能伴随腹水、黄疸等症状,通常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肝脏疾病引起。
肝源性水肿最早出现在双下肢踝部,呈对称分布,按压后出现明显凹陷且恢复缓慢。这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下降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关。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下肢沉重感或皮肤紧绷感,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需通过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等明确病因,治疗上需针对原发肝病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护肝药物,严重低蛋白血症时可补充人血白蛋白注射液。
随着病情进展,腹腔内液体积聚形成腹水,表现为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门静脉高压导致血管内静水压升高及淋巴回流受阻是主要机制。患者可能出现腹胀、呼吸困难等症状。临床需限制钠盐摄入,使用呋塞米片联合螺内酯片利尿,必要时行腹腔穿刺引流。腹水常规检查有助于鉴别感染性腹水。
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尿色加深如浓茶样,粪便颜色变浅。胆红素代谢障碍是直接原因,常见于胆汁淤积性肝病或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检测可评估程度,治疗需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改善胆汁淤积,严重者需行胆道引流术。
肝源性水肿患者常合并肝掌手掌大小鱼际红斑和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扩张,这与肝脏雌激素灭活能力下降有关。这些体征多分布于上半身,压迫中心点可使蜘蛛痣暂时消失。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随肝功能改善可减轻,但可作为疾病进展的观察指标。
长期肝病导致肌肉萎缩、体重下降,与蛋白质合成不足和消化吸收障碍相关。患者可能出现匙状甲、毛发稀疏等营养不良体征。需给予高热量低脂饮食,补充支链氨基酸颗粒,必要时通过肠外营养支持。监测前白蛋白水平能敏感反映营养状况变化。
肝源性水肿患者需严格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克,避免腌制食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但肝性脑病前兆时需暂时限制蛋白摄入。保持每日尿量1500毫升以上,记录体重变化。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肝毒性药物,卧床时抬高下肢促进回流。定期复查肝功能、电解质及腹部超声,出现意识改变或呕血需立即就医。建议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避免腹压增大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