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可能由NPHS1基因突变、NPHS2基因突变、WT1基因突变、LAMB2基因突变、PLCE1基因突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利尿剂治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肾脏替代治疗等方式干预。
NPHS1基因突变是导致先天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遗传因素,该基因编码的nephrin蛋白对肾小球滤过屏障功能至关重要。突变可能导致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症状。临床常用泼尼松片、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药物控制病情,但部分患儿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差。家长需定期监测患儿尿蛋白定量及血清白蛋白水平。
NPHS2基因突变影响podocin蛋白合成,造成足细胞结构异常。患儿多在出生后3个月内出现大量蛋白尿、全身水肿等表现。治疗可选用甲泼尼龙片、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联合呋塞米注射液,严重病例需早期进行腹膜透析。家长应注意记录患儿每日体重变化及尿量。
WT1基因突变除引起肾病综合征外,常伴随性腺发育异常。患儿可能出现血尿、高血压等附加症状。治疗方案包括贝那普利片、螺内酯片等降压药物,合并Denys-Drash综合征时需考虑双侧肾切除。家长需特别关注患儿外生殖器发育情况。
LAMB2基因突变导致层粘连蛋白β2链缺陷,引发Pierson综合征。典型表现为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伴眼部异常。治疗采用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环磷酰胺注射液等免疫抑制剂,同时需眼科协同干预。家长应定期带患儿进行裂隙灯检查。
PLCE1基因突变影响磷脂酶Cε1功能,多导致弥漫性系膜硬化。患儿常见顽固性水肿、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除常规使用托拉塞米片、卡托普利片外,终末期需进行肾移植。家长需加强患儿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日常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控制在1-2克。建议选择高生物价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避免油炸食品。维持适度活动量,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水肿部位破溃。定期复查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疫苗接种需在病情稳定期进行。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