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可能由产前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原因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1、产前感染:母亲存在绒毛膜羊膜炎或泌尿生殖道感染时,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或上行感染胎儿。临床表现为出生后即刻出现呼吸窘迫、发热或低体温,需立即进行血培养并静脉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
2、产时感染:分娩过程中接触产道病原体导致感染,常见于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的情况。患儿可出现喂养困难、黄疸加重,治疗需选用覆盖厌氧菌的氨苄西林联合庆大霉素。
3、产后感染:皮肤黏膜屏障不完善导致细菌入侵,脐部护理不当为高危因素。症状包括脐周红肿、脓性分泌物,需局部消毒并静脉给予苯唑西林等抗葡萄球菌药物。
4、医源性感染:气管插管、静脉导管等侵入性操作破坏防御机制,多见于早产儿。表现为导管穿刺点渗液、血培养阳性,需拔除导管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万古霉素等治疗方案。
严格手卫生、规范脐部护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