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小儿高热原因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元子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陈雨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小儿高热惊厥首选药物?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地西泮注射液、咪达唑仑注射液、苯巴比妥钠注射液等药物控制症状。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与体温骤升导致大脑异常放电有关,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

1、地西泮注射液

地西泮注射液属于苯二氮䓬类镇静药,可通过增强中枢神经抑制性递质作用快速终止惊厥发作。该药起效迅速但维持时间较短,适用于急性发作期控制症状。使用后需监测患儿呼吸及意识状态,避免与其他中枢抑制剂联用。

2、咪达唑仑注射液

咪达唑仑注射液为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和抗惊厥作用。其特点是起效快、代谢迅速,特别适用于儿童惊厥紧急处理。用药期间需警惕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禁用于重症肌无力患儿。

3、苯巴比妥钠注射液

苯巴比妥钠注射液属于长效巴比妥类药物,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兴奋。该药多用于预防惊厥复发或地西泮控制不佳时的二线用药。长期使用可能影响认知功能,须严格遵循医嘱调整剂量。

4、水合氯醛溶液

水合氯醛溶液为传统镇静催眠药,通过胃肠道吸收产生中枢抑制作用。该药适用于无法静脉给药时的替代方案,但可能引起胃肠道刺激。使用时应稀释后灌肠给药,避免重复大剂量使用。

5、对乙酰氨基酚栓剂

对乙酰氨基酚栓剂作为辅助退热药物,可通过直肠给药降低体温。虽然不能直接终止惊厥,但能缓解发热诱因。使用时需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与其他含对乙酰氨基酚药物联用导致肝损伤。

家长发现孩子高热惊厥时,应立即让患儿侧卧防止窒息,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并及时送医。惊厥停止后需积极寻找发热原因,如病毒性感冒、幼儿急疹等常见诱因。日常应注意预防感染,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及时物理降温,避免体温骤升诱发惊厥。发作频繁的患儿可遵医嘱预防性用药,定期随访脑电图检查。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小儿高热惊厥急救处理?

小儿高热惊厥发作时需立即采取侧卧位、清理呼吸道、物理降温等急救措施。高热惊厥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主要与体温骤升、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有关,急救处理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意外伤害、记录发作时长、及时就医等关键步骤。

1、侧卧防窒息

将患儿置于平坦安全处,采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避免气道受压。禁止强行按压肢体或撬开牙关,防止误吸呕吐物或咬伤舌头。观察口腔有无分泌物,必要时用软布清理口鼻异物。

2、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或冰水刺激。可配合退热贴敷额头,室内保持通风。禁止捂汗退热,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需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

3、记录发作特征

记录惊厥开始时间、持续时长、肢体抽搐形式及意识状态。多数单纯性高热惊厥在5分钟内自行缓解,若持续超过10分钟或反复发作,需警惕复杂性惊厥可能。拍摄视频记录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

4、防止二次伤害

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硬板床或地垫上操作,避免跌落或碰撞。发作期间禁止喂食喂水,待完全清醒后少量饮用温水。抽搐停止后可能出现短暂嗜睡,需持续观察呼吸和面色变化。

5、及时医疗干预

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2个月或伴有喷射性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时,应立即送医排除脑炎等疾病。复杂性惊厥需急诊使用地西泮等抗惊厥药物。既往有惊厥史的患儿发热时需提前预防性用药。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掌握体温监测技巧,发热期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建议家庭常备电子体温计、退热药及急救联系电话卡。疫苗接种可预防部分感染性发热疾病,定期儿童保健有助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异常。发作缓解后需儿科随访评估脑电图等检查,排除癫痫等潜在疾病。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小儿高热抽搐怎么办?

小儿高热抽搐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防止受伤、药物止痉、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高热抽搐通常由体温骤升、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疾病、电解质紊乱、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避免颈部受压,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禁止强行撬开牙关或塞入硬物,可轻托下颌保持气道开放。观察嘴唇颜色和呼吸频率,出现紫绀或呼吸暂停需立即急救。

2、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避免酒精擦浴导致寒战。室温维持在25℃左右,减少衣物覆盖促进散热。可配合退热贴敷贴额头,但禁止冰敷或冷水浴等骤冷刺激。

3、防止受伤

移开周围尖锐物品,在抽搐肢体下垫软垫防止碰撞伤。不要强行按压抽搐肢体,避免骨折风险。记录抽搐持续时间、部位和表现形式,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

4、药物止痉

地西泮注射液可通过直肠给药快速止痉,苯巴比妥钠注射适用于持续状态。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可用于退热治疗,但须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6个月内婴儿或既往有惊厥史者需预防性用药。

5、及时就医

首次发作、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者需急诊处理。血常规、电解质和脑脊液检查可鉴别细菌性脑膜炎等严重感染。热性惊厥患儿建议神经内科随访,排除癫痫等器质性疾病。

发作缓解后应保持安静环境,补充适量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选择易消化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避免高蛋白食物加重代谢负担。日常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体温超过38℃时及时干预。建议家长学习急救措施,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指标,疫苗接种需按时完成。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婴幼儿发热时需加强体温监测,避免体温骤升诱发抽搐。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小儿高热惊厥怎么治疗?

小儿高热惊厥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物理降温、药物控制、预防复发、病因治疗等方式处理。高热惊厥通常由感染发热、遗传因素、脑发育异常、电解质紊乱、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作时立即将患儿置于侧卧位,解开衣领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误吸窒息。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或撬开牙关,可在上下磨牙间垫软布防止舌咬伤。多数惊厥在1-3分钟内自行停止,持续超过5分钟需紧急就医。

2、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浴或退热贴降低体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禁止酒精擦浴或冰水灌肠,可能诱发寒战加重惊厥。体温超过38.5℃时可配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

3、药物控制

地西泮注射液是终止惊厥发作的首选药物,苯巴比妥可用于预防复发。复杂型惊厥可考虑使用左乙拉西坦或丙戊酸钠。所有抗惊厥药物均需严格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4、预防复发

有复发史的患儿在发热初期可预防性使用地西泮栓剂。加强体温监测,体温超过37.5℃即开始物理降温。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骤升,保持环境温度在24-26℃为宜。

5、病因治疗

针对引起发热的原发病进行治疗,如细菌感染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病毒感染给予对症支持。需完善血常规、电解质、脑电图等检查排除脑炎、癫痫等疾病。反复发作或神经系统异常者需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患儿惊厥停止后应保持安静休息,补充适量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饮食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恢复期避免剧烈活动,每日监测体温3-4次。家长需学习惊厥急救措施,记录发作时间与表现,定期随访评估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嗜睡、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异常症状,及时就医排查严重并发症。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小儿高热惊厥多少次后变癫?

小儿高热惊厥发展为癫痫的概率较低,多数患儿不会因惊厥次数增加直接导致癫痫。高热惊厥与癫痫的关联主要与遗传因素、脑损伤史、惊厥持续时间、发作类型及神经系统异常有关。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癫痫或高热惊厥病史的患儿风险略高。这类患儿可能携带特定基因变异,导致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建议有家族史的儿童发热时密切监测体温,及时退热可降低惊厥发作概率。

2、脑损伤史:

既往存在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感染等器质性脑损伤的患儿,惊厥后更易出现脑电图异常。这类患儿需定期进行神经发育评估,必要时进行脑电图检查。

3、惊厥持续时间:

单次惊厥超过15分钟或24小时内反复发作,可能引起海马区神经元损伤。临床称为复杂性高热惊厥,这类患儿需在发作后完善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检查。

4、发作类型:

局灶性惊厥如单侧肢体抽搐比全身性发作更需警惕。这类发作可能提示潜在脑结构异常,建议进行详细神经系统检查排除颞叶癫痫等可能。

5、神经系统异常:

发作后存在持续意识障碍、肢体活动异常或发育倒退的患儿风险较高。需长期随访观察,若出现无热惊厥或典型癫痫发作需及时干预。

对于曾有高热惊厥的儿童,日常需注意预防感染,发热时及时使用退热药物控制体温。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注意补充含镁食物如南瓜子、黑芝麻,适量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海鱼。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关注语言、运动等发育里程碑。若出现眼神呆滞、肢体不自主抽动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评估。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热门标签

口臭 宫外孕 胆囊炎 苯中毒 假腱索 多胎妊娠 慢性胆管炎 盘尾丝虫病 急性支气管炎 B族链球菌性先天性肺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