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可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核素显像、血液生化检查等方式诊断。心肌缺血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心肌耗氧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异常、微循环障碍等原因引起。
1、心电图静息心电图是诊断心肌缺血的初步筛查手段,典型表现为ST段压低或抬高、T波倒置等缺血性改变。动态心电图可捕捉阵发性心肌缺血,尤其适用于发作不规律的患者。负荷试验通过运动或药物诱发心肌缺血,观察心电图变化以提高检出率。
2、心脏超声超声心动图能直观显示心室壁运动异常,缺血区域会出现节段性运动减弱或消失。负荷超声结合运动或药物刺激,可发现静息状态下未显现的局部心肌功能障碍。新技术如斑点追踪超声还能检测早期心肌功能受损。
3、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范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清晰识别血管病变位置,评估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腔内影像技术可进一步分析斑块性质。
4、心肌核素显像心肌灌注显像通过放射性核素分布差异判断心肌血流灌注状态,静息与负荷状态对比可提高敏感性。代谢显像能区分存活心肌与瘢痕组织,对血运重建治疗具有指导价值。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实现心肌血流定量分析。
5、血液生化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提示心肌坏死。脑钠肽水平反映心室壁张力,间接评估缺血程度。炎症指标如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可辅助风险评估。
确诊心肌缺血后需综合管理,低脂低盐饮食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减少血管损伤。规律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改善心肌供氧,但应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绞痛。保持情绪稳定,冬季注意保暖防血管痉挛,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定期复查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