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不一定是新生儿溶血症,但新生儿溶血症可能导致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新生儿溶血症等。新生儿溶血症通常由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表现为黄疸加重快、贫血等症状。
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可能稍长。这类黄疸程度较轻,一般无须特殊治疗,通过加强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即可。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早发型与喂养不足有关,迟发型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胆红素代谢有关,通常不会对婴儿造成危害。
新生儿溶血症引起的黄疸出现时间早且进展迅速,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除黄疸外,患儿可能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是常见原因。这类黄疸需要积极治疗,包括光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严重时需换血治疗。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后果。
家长发现新生儿出现黄疸时,应密切观察黄疸出现时间、进展速度及伴随症状。日常需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若黄疸出现早、进展快或伴有精神差、吃奶减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明确黄疸原因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黄疸性质,制定合理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