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时颈动脉定位是判断心跳是否停止的关键步骤,主要通过触摸颈动脉搏动来确认。颈动脉定位方法主要有触摸位置、触摸手法、检查时间、注意事项、替代方法。
1、触摸位置颈动脉位于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沟内,定位时需将食指和中指并拢,置于患者喉结水平,向同侧胸锁乳突肌前缘滑动约2-3厘米。成人颈动脉较粗大,搏动明显,但肥胖或颈部较短者可能难以触及。定位时避免过度按压,以免刺激颈动脉窦导致反射性心跳减慢。
2、触摸手法应采用指腹轻轻按压的方式触摸,避免用指尖掐压。施救者手指需保持温暖,寒冷可能导致误判。对于婴幼儿,因颈部较短且血管细小,建议用食指单指触摸。若10秒内未触及搏动,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触摸时需保持患者头部后仰,确保气道开放状态。
3、检查时间颈动脉搏动检查时间不应超过10秒,以免延误抢救时机。在心脏骤停初期,可能出现微弱而不规则的搏动,容易造成误判。对于非专业人员,如无法快速确认搏动,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检查时应同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起伏,综合判断呼吸状况。
4、注意事项颈动脉定位时需避免双侧同时按压,可能影响脑部供血。对于颈部外伤患者,应改用其他动脉评估。老年人动脉硬化可能导致搏动减弱,需仔细辨别。施救者自身脉搏过强时,可能将自身脉搏误认为患者搏动,需注意区分。潮湿或油腻的皮肤可能影响触感判断。
5、替代方法当颈动脉难以定位时,可改用股动脉或桡动脉评估。股动脉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搏动较明显但检查不便。桡动脉定位快速但可靠性较低。现代急救指南强调,对于无反应且无正常呼吸的患者,可直接开始心肺复苏,不必过度纠结动脉搏动判断。
心肺复苏过程中,正确的颈动脉定位能提高抢救效率,但不应因反复确认而延误抢救。施救者需定期参加急救培训,保持技能熟练度。日常生活中应了解基础生命支持知识,掌握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方法。遇到紧急情况时保持冷静,立即呼叫急救电话并按照指导进行操作,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概率。抢救后应及时记录事件经过,为后续医疗处置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