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不同类型在发病机制、人群特征及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异。
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体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骤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发病可能与遗传易感基因及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有关。常用胰岛素制剂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等。
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多见于中老年群体,与胰岛素抵抗和相对分泌不足相关。肥胖、缺乏运动是高危因素,早期可通过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控制,后期可能需联合胰岛素治疗。症状发展隐匿,常伴随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表现。
妊娠糖尿病妊娠糖尿病特指妊娠期首次出现的糖代谢异常,与胎盘激素引起的胰岛素抵抗增强有关。多数患者产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风险显著增加。治疗以饮食控制为主,必要时使用胰岛素,禁用口服降糖药以避免胎儿畸形风险。孕期需严格监测血糖,预防巨大儿等并发症。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单基因糖尿病如MODY、继发于胰腺疾病或内分泌疾病的糖尿病等。MODY多由特定基因突变导致,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病年龄较轻,部分患者可用磺脲类药物治疗。继发性糖尿病需针对原发病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等进行干预。
类型区别要点1型与2型核心差异在于胰岛素缺乏性质,前者为绝对缺乏,后者为相对不足。妊娠糖尿病具有时限性,特殊类型糖尿病多有明确病因。诊断时需结合抗体检测、C肽水平、基因筛查等手段进行鉴别,治疗需个体化制定方案。
糖尿病患者需建立规律监测血糖的习惯,每日保持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饮食遵循低升糖指数原则,优先选择全谷物、绿叶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注意足部护理预防溃疡,定期进行眼底和肾功能检查。出现心悸、冷汗等低血糖症状时立即进食含糖食品,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建议每3-6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肥胖症主要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大类,单纯性肥胖与遗传、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继发性肥胖多由内分泌疾病或药物导致。
1、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最常见的肥胖类型,占肥胖人群的绝大多数。这类肥胖通常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有关,可能表现为均匀性脂肪堆积。患者往往有家族肥胖史,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高热量饮食是主要诱因。单纯性肥胖可能伴随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等代谢问题,但无明确的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异常。改善需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辅助治疗。
2、继发性肥胖继发性肥胖由特定病因引起,库欣综合征是典型代表,其特征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伴满月脸、水牛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因代谢率下降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多伴有怕冷、乏力等症状。多囊卵巢综合征引起的肥胖常伴随月经紊乱、多毛等表现。某些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片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治疗需针对原发疾病,如库欣综合征可能需要使用甲吡酮片控制皮质醇分泌。
3、中心型肥胖中心型肥胖以腹部脂肪堆积为主要特征,腰围男性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可诊断。这种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功能。中心型肥胖患者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表现。除生活方式干预外,可能需要使用利拉鲁肽注射液等药物改善代谢异常。
4、周围型肥胖周围型肥胖表现为脂肪主要分布于臀部和大腿,常见于女性。虽然外观上不如中心型肥胖危害明显,但长期严重的周围型肥胖仍可能导致骨关节负荷增加。这类肥胖通常与雌激素水平有关,更年期后脂肪分布可能向中心型转变。治疗以有氧运动结合饮食管理为主,严重者可考虑脂肪抽吸术等美容性治疗。
5、药物性肥胖药物性肥胖属于继发性肥胖的特殊亚型,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片长期使用可能通过促进食欲和脂肪重新分布导致肥胖。某些抗抑郁药如米氮平片也可能引起体重增加。处理这类肥胖需评估用药必要性,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同时加强饮食管理和运动锻炼。
肥胖症的管理需要综合评估类型和并发症情况,建议定期监测体重、腰围、血压和血糖等指标。饮食上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训练。睡眠不足和压力可能加重肥胖,需保持规律作息和心理调节。出现不明原因体重增加或伴随其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继发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