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38摄氏度伴有拉肚子可通过补液防脱水、调整饮食、物理降温、口服药物、及时检查等方式治疗。发烧拉肚子可能由胃肠型感冒、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轮状病毒感染、食物中毒等原因引起。
1、补液防脱水腹泻伴随体液大量流失时需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散,预防电解质紊乱。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稀释后的苹果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胃肠负担。婴幼儿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每公斤体重补充50-100毫升液体。
2、调整饮食急性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症状缓解后过渡到馒头、面条等低纤维食物。避免食用乳制品、高糖及高脂肪食物。母乳喂养婴儿应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可暂时改用无乳糖配方。
3、物理降温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时优先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擦拭部位选择颈部、腋窝等大血管流经处,忌用酒精擦浴。保持室内通风,衣着宽松透气,避免捂热导致体温骤升。
4、口服药物细菌感染需遵医嘱服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病毒性腹泻可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时按说明书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禁止自行使用止泻药抑制病原体排出。
5、及时检查出现血便、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血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确定病因。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应注意肛周皮肤护理,细菌性痢疾患者需进行传染病报告和隔离治疗。
患病期间应卧床休息,每日监测体温3次并记录排便情况。便后使用温水清洁肛周并涂抹护臀霜,呕吐后需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症状消失后仍应保持1-2周清淡饮食,逐步恢复常规饮食。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尿量减少、眼眶凹陷等脱水表现,婴幼儿前囟凹陷需紧急送医。恢复期可适量补充锌制剂帮助肠黏膜修复,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足口病发热通常为38摄氏度左右,部分患儿可能超过39摄氏度。发热程度受病毒毒力、免疫状态、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1、病毒毒力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引起的发热程度存在差异。柯萨奇病毒A16型感染时多为中低热,肠道病毒71型感染易出现持续高热。病毒载量较高时,体温上升幅度更明显。
2、免疫状态免疫功能正常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多为2-3天。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可能出现反复高热且退热困难,需警惕重症化倾向。
3、并发症合并脑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时,体温常超过39摄氏度且伴有寒战。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抽搐,或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表现,提示病情进展。
4、年龄因素3岁以下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反应更为剧烈。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惊厥,尤其是有家族惊厥史的患儿更需密切监测。
5、用药反应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在不同个体中效果存在差异。部分患儿用药后体温下降不明显,可能与脱水状态、药物代谢速率等因素有关。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室内通风,穿着透气棉质衣物。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使用退热贴物理降温,遵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药物。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脑脊液等检查。恢复期注意观察手掌、足底疱疹结痂情况,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