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病是由于缺乏维生素C引起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维生素C是人体合成胶原蛋白和维持结缔组织健康的关键营养素,长期缺乏会导致毛细血管脆弱、牙龈出血、伤口愈合延迟等症状。
1、维生素C缺乏机制维生素C作为羟化酶辅因子参与胶原蛋白合成,其缺乏会使胶原纤维结构异常。患者可能出现毛囊角化过度、皮下瘀斑等体征,严重时引发关节腔出血。日常需通过新鲜蔬菜水果补充,如西蓝花、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2、典型临床表现早期表现为倦怠乏力与牙龈肿胀,进展期出现皮肤瘀点瘀斑、伤口不愈。儿童患者可见骨膜下出血导致假性瘫痪。典型体征包括螺旋状毛发、甲床线状出血,这些症状与维生素C参与肉碱合成和铁吸收的功能障碍相关。
3、高危人群特征婴幼儿喂养不当、老年人咀嚼困难、消化吸收障碍患者易发。酗酒者、吸烟者及透析患者维生素C需求增加。精神疾病患者因饮食紊乱风险升高,这类人群需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C水平。
4、诊断鉴别要点需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鉴别。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浆维生素C浓度低于11μmol/L可确诊。X线可见长骨干骺端钙化带增宽,称为坏血病白线,是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5、治疗与预防措施急性期需口服维生素C片剂100-200mg每日三次,重症静脉给药。预防应保证每日摄入量达标,成人90mg/日,哺乳期妇女120mg/日。储存加工时避免长时间浸泡或高温烹调,以减少维生素C氧化损失。
日常饮食应多样化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枣、草莓、柑橘类水果。建议采用凉拌或急火快炒的烹饪方式,最大限度保留营养素。出现反复牙龈出血或皮下瘀斑时,应及时就医检测血清维生素C浓度,避免延误治疗导致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