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与脑出血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症状特点及治疗方式。脑梗塞由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脑出血则是脑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出血。两者在起病速度、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发病机制:
脑梗塞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心源性栓子阻塞脑血管所致,属于缺血性卒中。脑出血常见于高血压导致的小动脉破裂,血液直接渗入脑组织形成血肿,属于出血性卒中。前者血管完整性保留,后者伴随血管结构破坏。
2、起病特征:
脑梗塞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阶梯式加重,表现为渐进性偏瘫或言语障碍。脑出血起病更急骤,多在活动中突发剧烈头痛伴喷射性呕吐,血压常显著升高,部分患者迅速出现意识障碍。
3、影像学表现:
CT检查中脑梗塞早期可能无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弥散加权成像能早期显示缺血区域。脑出血CT可见高密度血肿影,周围伴有水肿带,MRI梯度回波序列对陈旧出血敏感。
4、治疗原则:
脑梗塞急性期需溶栓或取栓恢复血流,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尿激酶等。脑出血需控制血压防止血肿扩大,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
5、预后差异:
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梗死面积相关,多数存在后遗症但死亡率较低。脑出血预后与出血部位及量相关,脑干出血死亡率可达50%,幸存者常遗留严重功能障碍。
预防方面需针对性控制危险因素:脑梗塞患者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监测房颤;脑出血患者需严格管理血压,避免情绪激动和用力动作。两类患者均需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康复期配合肢体功能训练与语言康复。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和头颅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