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胆胰系统等部位的出血。
1、食管:
食管出血多由食管静脉曲张破裂、食管炎或食管癌等疾病引起。食管静脉曲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表现为呕血或黑便;食管炎可能因胃酸反流导致黏膜损伤;食管癌则伴随进行性吞咽困难。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的主要手段。
2、胃:
胃部出血常见于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胃癌。胃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或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关,典型症状为餐后上腹痛;急性胃黏膜病变常由应激、酒精或药物诱发;胃癌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和贫血。
3、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出血原因,好发于球部,与胃酸分泌过多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典型表现为空腹疼痛,进食后缓解。出血量大时可出现呕血或柏油样便。
4、胆道系统:
胆道出血多因胆管结石、肿瘤或医源性损伤导致,特征性表现为周期性右上腹痛、黄疸及呕血。血液经胆管进入肠道可出现黑便,称为"胆道出血三联征"。
5、胰腺:
胰腺疾病如胰腺假性囊肿侵蚀血管或胰腺肿瘤破裂时可能引发出血,常伴随剧烈腹痛和血淀粉酶升高。这类出血相对罕见但病情危重,需紧急干预。
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时应立即禁食,保持侧卧位防止误吸,尽快就医完善胃镜等检查。恢复期需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选择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软食,少量多餐。戒烟戒酒,慎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出血后两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贫血改善情况。合并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需长期随访,预防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