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的临床分期包括急性渗出期、急性感染期、创面修复期和康复期。
1、急性渗出期:
烧伤后48小时内为急性渗出期,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水肿和大量体液丢失。此阶段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至组织间隙,导致血容量减少。严重烧伤可能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需及时补液治疗。
2、急性感染期:
烧伤后3-7天进入急性感染期,创面屏障功能破坏使细菌易侵入。此期常见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表现为创面分泌物增多、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需加强创面护理并使用抗生素。
3、创面修复期:
烧伤后1-2周开始创面修复期,包括上皮再生和肉芽组织形成。浅二度烧伤可自行上皮化愈合,深二度及三度烧伤需手术植皮。此期需保持创面湿润环境,促进细胞迁移和血管新生。
4、康复期:
创面愈合后进入康复期,可能持续数月到数年。此期重点防治瘢痕增生和关节挛缩,需进行压力治疗、功能锻炼等康复措施。心理疏导和社交功能重建也是重要内容。
烧伤患者康复期需注意均衡营养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补充。保持适度运动可改善关节活动度,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创面损伤。定期随访评估瘢痕情况,必要时进行整形手术。心理支持对改善生活质量尤为重要,建议家属共同参与康复过程。
心力衰竭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悸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以及食欲减退。心力衰竭是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病理状态,根据病情进展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
1、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初期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端坐呼吸。这是由于肺静脉压力增高导致肺淤血,影响气体交换所致。患者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会加重症状,常被迫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缓解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
2、乏力水肿体循环淤血是右心衰竭的特征性表现,以下垂部位水肿最为明显。早期表现为傍晚踝部水肿,晨起消退;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持续性水肿并向上蔓延。同时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疲乏无力,活动耐量明显下降。长期水肿可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
3、心悸胸闷心力衰竭患者常有心悸胸闷等不适感,与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脏扩大以及心律失常有关。心脏扩大可导致二尖瓣关闭不全,产生心脏杂音。心律失常以室性早搏和心房颤动最为常见,严重者可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危及生命。
4、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患者常在夜间熟睡后突然因胸闷气急而惊醒,被迫坐起,严重者伴有哮鸣音。这是由于平卧位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同时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支气管收缩,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症状通常在坐起后30分钟内逐渐缓解。
5、食欲减退长期体循环淤血可导致消化道淤血,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症状。肝脏淤血肿大时可出现右上腹不适或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心源性肝硬化,表现为黄疸、腹水等。营养不良和体重下降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心力衰竭患者需注意低盐饮食,每日钠盐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内。适当限制液体摄入,保持出入量平衡。根据心功能分级进行个体化运动康复训练,避免过度劳累。定期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应及时就医。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擅自调整药物剂量。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功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