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听不见可能由耵聍栓塞、中耳炎、突发性耳聋、噪声性听力损失、听神经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清除耵聍、抗感染治疗、改善微循环、噪声防护、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
1、耵聍栓塞外耳道耵聍积聚过多可能堵塞耳道导致传导性听力下降,常伴随耳闷胀感或瘙痒。可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由医生进行专业冲洗,避免自行掏耳造成鼓膜损伤。日常应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游泳时可使用防水耳塞预防。
2、中耳炎细菌或病毒感染引发的中耳腔炎症可能影响声音传导,急性期多伴有耳痛、发热。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感染药物,严重鼓膜穿孔需行鼓室成形术。感冒时应避免用力擤鼻,婴幼儿喂奶后需拍嗝以防呛奶诱发中耳炎。
3、突发性耳聋72小时内出现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有关,常伴耳鸣或眩晕。早期使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甲泼尼龙等药物改善内耳供血,高压氧治疗有一定辅助作用。发病后需立即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
4、噪声性听力损失长期接触85分贝以上噪声会导致毛细胞不可逆损伤,早期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职业暴露者应佩戴降噪耳塞,娱乐性噪声暴露需控制耳机音量在60%以下且每日不超过1小时。已发生听力损失者可验配助听器补偿。
5、听神经瘤桥小脑角区生长的良性肿瘤压迫听神经时,表现为渐进性单侧听力下降伴平衡障碍。小型肿瘤可采用伽玛刀立体定向放疗,较大肿瘤需行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切除术。术后可能出现暂时性面瘫,需配合康复训练。
突发听力下降超过24小时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等检查明确病因。日常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控制耳机使用时间,接触强噪声环境需做好防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以防加重内耳缺血。婴幼儿出现对声音反应迟钝时应排查先天性听力障碍,出生后72小时内完成耳声发射筛查有助于早期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