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和营养支持。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扭转、肠道肿瘤、粪石堵塞和肠套叠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通过插入鼻胃管或肠管引流胃肠道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肠腔压力。该方法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早期,能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操作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导致损伤。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解痉药如山莨菪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以及生长抑素类似物。药物可缓解肠道痉挛、控制感染和减少消化液分泌。需注意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副作用,需严格遵医嘱使用。
3、液体复苏:
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速度和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严重脱水患者需快速补充晶体液,必要时输注血浆或白蛋白。
4、手术治疗:
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和肠造口术。手术可解除梗阻原因,但存在吻合口瘘、腹腔感染等风险。术后需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变化。
5、营养支持:
急性期需禁食,通过肠外营养提供能量。梗阻解除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选择低渣、低脂配方饮食。恢复期增加蛋白质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产气食物,少食多餐。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每日散步30分钟改善肠道血液循环。注意观察排便情况,出现腹痛加剧、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长期卧床者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保持口腔清洁减少感染风险。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监测营养状况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小肠梗阻可能由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小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导致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1、肠粘连肠粘连是腹腔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由于手术创伤导致腹膜受损,形成纤维性粘连带。粘连带可能牵拉或压迫肠管,造成肠腔狭窄或完全闭塞。患者多有腹部手术史,表现为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轻度粘连可通过胃肠减压、禁食等保守治疗缓解,严重者需手术松解粘连。
2、肠扭转肠扭转多发生在小肠系膜较长的部位,如回盲部。肠道沿系膜轴发生旋转,导致肠管血运障碍和机械性梗阻。常见诱因包括剧烈运动后、先天性肠系膜过长等。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伴不对称腹胀,X线检查可见咖啡豆征。需紧急手术复位,避免肠坏死。
3、肠套叠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指近端肠管套入远端肠腔中。原发性肠套叠可能与肠道淋巴组织增生有关,继发性者常由息肉、肿瘤等引发。特征性表现为果酱样血便和腹部腊肠样包块。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晚期需手术处理。
4、肿瘤压迫小肠原发肿瘤或转移瘤可占据肠腔空间或浸润肠壁,导致管腔狭窄。常见肿瘤包括腺癌、淋巴瘤、胃肠道间质瘤等。患者多有慢性腹痛、体重下降史,CT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或占位病变。需手术切除肿瘤并重建肠道通路。
5、粪石堵塞粪石由未消化食物残渣或异物在肠腔内积聚形成,常见于老年人或胃肠动力差者。柿子、毛发等易形成胃石,进入小肠后可能引发梗阻。腹部触诊可扪及条索状包块,保守治疗无效时需手术取石。
预防小肠梗阻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餐后剧烈运动。术后患者应早期下床活动减少粘连风险。出现持续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日常可适当补充膳食纤维促进肠蠕动,但肠梗阻发作期需严格禁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