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感染可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软膏、克霉唑乳膏、复方酮康唑软膏等药物。皮肤感染可能由细菌、真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需根据感染类型选择针对性药物。
1、莫匹罗星软膏莫匹罗星软膏适用于细菌性皮肤感染,如毛囊炎、脓疱疮等。该药物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效。使用时应避免接触眼睛及黏膜,若出现皮肤灼烧感需停用。
2、夫西地酸乳膏夫西地酸乳膏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引起的皮肤感染,包括疖肿、甲沟炎等。其抗菌谱与莫匹罗星相似,但对部分耐药菌株可能更敏感。哺乳期妇女使用时需防止婴儿接触用药部位。
3、红霉素软膏红霉素软膏对痤疮丙酸杆菌等厌氧菌及支原体感染有效,常用于寻常痤疮合并感染。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引起局部刺激反应,与其他外用药物联用需间隔30分钟以上。
4、克霉唑乳膏克霉唑乳膏针对真菌性皮肤感染如体癣、股癣等,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发挥抗真菌作用。足癣患者需连续使用4周以上以防复发,用药期间保持患处干燥通风。
5、复方酮康唑软膏复方酮康唑软膏含抗真菌成分酮康唑及激素成分,适用于伴有炎症的真菌感染如花斑癣。激素成分可缓解瘙痒,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萎缩,面部及儿童慎用。
皮肤感染期间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感染扩散。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摄入。穿透气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沐浴后及时擦干皮肤皱褶部位。若用药3天无改善或出现红肿热痛加重,需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需加强血糖控制以促进感染愈合。
皮肤感染溃烂可通过局部清创、外用药物、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处理。皮肤感染溃烂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外伤未及时处理、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局部清创使用生理盐水或稀释碘伏溶液清洗创面,去除坏死组织和分泌物。清创后保持创面干燥,可覆盖无菌纱布。避免使用酒精等刺激性液体直接冲洗伤口,防止损伤新生肉芽组织。每日换药时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出现红肿加剧需及时就医。
2、外用药物根据感染类型选择莫匹罗星软膏、酮康唑乳膏等抗菌药膏。化脓性感染可配合使用鱼石脂软膏促进脓液排出。浅表真菌感染可使用联苯苄唑溶液。用药前需清洁双手,薄层涂抹药物后适当包扎。出现皮肤刺痛或过敏应立即停用。
3、口服药物严重感染需遵医嘱服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酯等抗生素。真菌性感染可口服伊曲康唑胶囊。伴有明显疼痛可短期使用布洛芬缓解症状。服药期间禁止饮酒,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
4、物理治疗紫外线照射可抑制创面细菌繁殖,促进炎症消退。红外线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较大面积感染可采用超短波治疗,每日一次,每次15分钟。治疗期间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直视光源。
5、手术治疗深部脓肿需行切开引流术,清除脓腔坏死组织。严重坏疽可能需清创植皮术修复创面。术后定期换药,监测体温变化。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防止伤口迁延不愈。术后恢复期应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
日常需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挤压。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刺激。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控制糖分摄入。出现发热、创面恶臭或疼痛加剧等情况须立即就医。恢复期间避免游泳、泡澡等长时间浸水活动,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