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腰疼可通过卧床休息、热敷理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腰疼可能与腰椎退行性变、骨质疏松、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因素有关。
1、卧床休息急性期需严格卧床1-3天,选择硬板床保持腰椎生理曲度。仰卧时膝关节下方垫软枕,侧卧时双腿间夹薄枕。避免久卧超过3天,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床垫硬度以手掌按压下陷1-2厘米为宜,过软会加重腰部肌肉负担。
2、热敷理疗使用40-45℃热毛巾或暖水袋热敷腰部15-20分钟,每日2-3次。可配合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热敷后轻柔按摩腰背部肌肉,注意避开脊柱骨突部位。合并皮肤感觉减退者需防止烫伤。
3、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骨质疏松患者需联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外用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镇痛。避免自行服用激素类药物。
4、物理治疗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如五点支撑法、飞燕式锻炼。超短波、中频电刺激等物理疗法可减轻神经根水肿。佩戴腰围需每日不超过4小时,防止肌肉萎缩。水中运动能减少腰椎负重,适合重度疼痛患者。
5、手术治疗经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考虑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腰椎滑脱伴神经压迫需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术后需佩戴支具8-12周,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高龄患者术前需全面评估手术耐受性。
老年人日常应避免久坐久站,每小时变换体位。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每日晒太阳20分钟。选择低跟防滑鞋,如厕使用坐便器。急性疼痛发作时采用侧身起床法,避免腰部扭转动作。建议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和脊柱影像学检查,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
老年人腰疼通常由腰椎退行性变、骨质疏松、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泌尿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可能与长期姿势不良、外伤、炎症刺激、椎管狭窄、肾结石等因素有关,常伴随活动受限、下肢麻木、排尿异常等症状。
1、腰椎退行性变老年人腰椎关节和椎间盘发生老化,可能导致骨质增生或小关节紊乱。这种情况与年龄增长相关,通常表现为晨起僵硬、久坐后疼痛加剧。可通过热敷、理疗缓解,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硫酸氨基葡萄糖片等药物延缓进展。
2、骨质疏松骨量减少会使椎体承重能力下降,轻微外力可能导致压缩性骨折。这类疼痛多呈持续性,咳嗽时加重,可通过骨密度检测确诊。日常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3滴剂,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鲑降钙素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
3、腰肌劳损长期弯腰劳作或突然扭伤可能引发肌肉筋膜慢性炎症。疼痛特点为酸胀感,局部按压时明显,活动后可能减轻。建议避免久坐久站,采用微波理疗,疼痛显著时可短期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外涂配合氟比洛芬贴膏。
4、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髓核压迫神经根会引起放射性疼痛,可能伴有下肢麻木无力。磁共振检查可明确突出程度。轻度患者可通过牵引治疗改善,急性发作期需绝对卧床,遵医嘱口服甲钴胺片、迈之灵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
5、泌尿系统疾病肾结石或肾盂肾炎可能引发腰部钝痛或绞痛,多伴随血尿、发热。泌尿系超声和尿常规可鉴别诊断。结石患者需增加饮水量,感染患者应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胶囊、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
老年人出现持续腰疼应尽早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推拿或滥用止痛药。日常注意保持正确坐姿,睡硬板床,适度进行游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饮食需保证每日500毫升牛奶摄入,多晒太阳促进钙吸收,控制体重减轻腰椎负荷。冬季做好腰部保暖,可使用护腰支具辅助支撑,但每日佩戴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