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急腹症需重点关注伤口护理、疼痛管理、感染预防、饮食调整和活动限制。术后急腹症可能与手术创伤、腹腔内出血、肠梗阻或吻合口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突发腹痛、腹胀、发热或呕吐等症状。
1、伤口护理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避免沾水或污染。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或异常分泌物,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术后急腹症患者伤口护理不当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影响愈合进程。
2、疼痛管理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或曲马多注射液,避免自行调整剂量。疼痛突然加剧或性质改变可能提示并发症,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术后急腹症患者疼痛管理有助于早期活动,减少肠粘连风险。
3、感染预防监测体温变化,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胶囊预防感染。注意手卫生,避免交叉感染。术后急腹症患者感染可能表现为持续发热、切口化脓或血象异常,需及时干预。
4、饮食调整术后早期从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质、软食,避免辛辣刺激、产气或高脂食物。少量多餐,细嚼慢咽。术后急腹症患者饮食不当可能诱发肠梗阻或消化不良,需严格遵循医嘱。
5、活动限制术后早期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逐步增加下床活动时间,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术后急腹症患者适当活动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但过度活动可能增加出血或伤口裂开风险。
术后急腹症患者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记录每日出入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紧张。如出现持续腹痛加剧、呕吐物带血、排便排气停止或意识改变等危险信号,应立即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类和乳制品,促进组织修复。定期复查,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用药或中断治疗。
急腹症腹痛的程度可从轻微隐痛到剧烈绞痛不等,具体与病因、病变部位及进展速度相关。常见病因包括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胆囊炎、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等,需结合伴随症状综合评估。
急腹症初期可能表现为定位模糊的隐痛或钝痛,如胃肠炎或轻症胆囊炎患者多主诉上腹持续性胀痛。随着炎症进展,疼痛逐渐加重并定位清晰,典型如转移性右下腹痛提示阑尾炎,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右肩放射痛常见于胆石症。空腔脏器穿孔或肠系膜缺血时,突发刀割样剧痛可迅速波及全腹,患者常呈强迫体位。部分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疼痛感知可能减弱,但腹部压痛、反跳痛等体征仍显著。疼痛程度与病情严重度并非绝对正相关,如肠梗阻早期绞痛剧烈但未发生肠坏死时生命体征平稳,而急性胰腺炎腹痛可能不及血淀粉酶升高显著。
出现急腹症相关腹痛时应立即禁食禁水,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建议采取屈膝侧卧位缓解腹肌紧张,记录疼痛起始时间、性质变化及伴随症状如呕吐、发热等。无论疼痛程度轻重,均需尽快至急诊外科或普外科就诊,通过血常规、腹部超声、CT等检查明确病因。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尤其妊娠期、儿童及高龄患者更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