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腹症的非手术治疗需注意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严格禁食禁水、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合理使用药物及做好术前准备。急腹症可能由胃肠穿孔、肠梗阻、急性胆囊炎等多种病因引起,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病情稳定或手术禁忌患者。
密切监测包括每小时记录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观察腹部压痛范围是否扩大,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消失。持续腹痛加重或出现板状腹提示可能发生腹膜炎,需立即转为手术治疗。严格禁食禁水可减少胃肠分泌和蠕动,降低消化道穿孔风险,必要时通过胃肠减压管引流胃内容物。静脉营养支持应保证每日热量和电解质平衡,注意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药物使用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抗生素应覆盖肠道常见菌群,如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注射液。解痉药物如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可缓解肠管痉挛,但需注意其抑制肠蠕动的副作用。镇痛药物应在明确诊断后谨慎使用,避免掩盖病情。定期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和腹部影像学,评估炎症指标变化。即使暂时选择保守治疗,仍需完善术前准备,包括备血、留置导尿管和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突然改变体位。家属需协助记录呕吐物和大便的性状、次数,观察有无呕血或便血。保持病房环境安静,减少外界刺激。医护人员要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发生。治疗期间如出现意识改变、四肢湿冷等休克表现,或腹痛突然减轻伴腹胀加重,均提示病情恶化,须立即联系外科会诊。出院后应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半流质,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腹部超声。
急腹症可通过禁食禁水、胃肠减压、药物治疗、液体复苏、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急腹症通常由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胆囊炎、胰腺炎等原因引起。
1、禁食禁水急腹症发作时需立即停止进食和饮水,避免加重胃肠负担或引发呕吐误吸。胃肠内容物刺激可能加剧炎症或导致感染扩散,尤其是疑似消化道穿孔或肠梗阻时更需严格禁食。患者应保持平卧位,等待医疗人员评估。
2、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引流胃内容物减轻腹腔压力,适用于肠梗阻、胃扩张等引起的急腹症。减压可缓解呕吐、腹胀症状,降低消化道穿孔风险。操作需由医护人员完成,同时监测引流液性状和量,辅助判断病情。
3、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腹症需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剧烈疼痛可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镇痛,但需排除需手术的急腹症后方可给药。同时需补充电解质溶液纠正脱水及酸碱失衡。
4、液体复苏严重急腹症常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注生理盐水或乳酸钠林格液。监测尿量、血压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休克患者可能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液体复苏为后续手术或抗感染治疗奠定基础。
5、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消化道穿孔等需紧急手术,常见术式包括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穿孔修补术等。手术可清除感染灶、解除梗阻或止血。术后需继续抗感染治疗,并逐步恢复肠内营养,预防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急腹症患者治疗后需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过渡到低脂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康复期应适度活动预防肠粘连,但三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观察恢复情况,出现腹痛加剧、发热需及时复诊。合并慢性病者需控制基础疾病,减少急腹症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