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的病因主要有胆汁淤积、胆道感染、胆道寄生虫感染、代谢异常及胆道结构异常,好发部位包括肝内胆管、肝总管、胆总管及胆囊管。
1、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是胆管结石形成的关键因素,长期胆汁流动缓慢或停滞会导致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沉积。妊娠、长期禁食、胆道狭窄等情况容易引发胆汁淤积。这类结石多发生于肝内胆管分支处,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或无症状,需通过超声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确诊。
2、胆道感染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会改变胆汁酸碱度,促使胆红素钙盐析出形成棕色结石。反复发生的胆管炎与结石形成互为因果,常见于肝内胆管和胆总管下端。患者除腹痛外,多伴有发热、黄疸等胆管炎典型三联征表现,需进行血常规和胆汁培养检查。
3、胆道寄生虫感染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侵入胆道后,其虫体及虫卵可成为结石核心,多见于肝内胆管。寄生虫引起的慢性炎症还会导致胆管上皮增生和纤维化。疫区居民出现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时应考虑该病因,粪便虫卵检查和血清学检测可辅助诊断。
4、代谢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溶血性疾病会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形成黑色素结石。这类结石好发于胆囊管和肝总管,患者常有贫血、脾大等原发病表现。控制溶血发作和纠正贫血是预防结石复发的关键措施。
5、胆道结构异常先天性胆管囊肿或术后胆管狭窄等结构异常,会改变胆汁流体力学特性促进结石形成。此类病变多累及肝外胆管,可能引发反复发作的梗阻性黄疸。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解剖变异,严重者需手术重建胆道引流。
预防胆管结石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高脂高胆固醇食物,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存在胆道寄生虫感染风险地区的人群应定期驱虫,溶血性疾病患者需规范治疗原发病。出现持续性右上腹痛、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超声或CT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药物溶石或内镜取石治疗,避免发展为化脓性胆管炎等严重并发症。
胆管结石手术治疗通常存在一定风险,但风险程度与患者个体情况、结石位置及手术方式有关。胆管结石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等,需由医生评估后选择。
胆管结石手术常见风险包括术中出血、胆管损伤、术后感染等。术中出血多因胆管周围血管丰富或炎症粘连导致,少量出血可通过电凝止血,大量出血需输血处理。胆管损伤可能引发胆汁漏,轻微损伤可放置引流管保守治疗,严重损伤需修复手术。术后感染表现为发热、腹痛,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控制。高龄、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术后易出现心肺并发症,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复发结石,与胆汁成分异常或胆管狭窄有关。
特殊情况下风险会显著增加,如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手术出血风险极高,需预先进行门静脉减压。Mirizzi综合征患者因胆囊管与胆总管粘连紧密,术中易误伤胆管。胆肠吻合术后患者若发生吻合口狭窄,可能需多次介入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急诊手术时,因炎症水肿严重,操作难度和并发症概率均上升。
术后需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每日引流量和性状。饮食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脂普食,避免油腻食物刺激胆汁分泌。术后1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或MRCP评估胆管情况,若出现黄疸、陶土样大便需立即就医。建议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定期随访监测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