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查血通常需要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培养、电解质等项目。这些检查有助于判断感染类型、炎症程度及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
1、血常规血常规是发热患儿的基础检查,通过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初步区分细菌或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升高伴核左移,病毒感染则多见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严重细菌感染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下降或血小板减少,需警惕脓毒症风险。
2、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细菌感染时升高幅度通常超过病毒感染。数值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提示细菌感染可能性大,动态监测可评估抗感染治疗效果。但需注意新生儿期CRP升高可能滞后于临床症状。
3、降钙素原降钙素原对全身性细菌感染具有较高特异性,其水平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数值超过特定阈值时需考虑脓毒症可能,该指标比CRP更能早期反映细菌感染,但局部感染时升高可能不明显。
4、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金标准,高热寒战患儿需在抗生素使用前完成采样。阳性结果可明确致病菌并指导靶向治疗,但培养周期较长,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菌血症可能。
5、电解质发热伴呕吐腹泻患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需检测钠钾氯钙等指标。低钠血症可能引发惊厥,高钾血症影响心脏传导,及时纠正可预防严重并发症。脱水患儿还需结合血气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状态。
除上述检查外,持续发热患儿可能需要完善尿常规、胸片等评估感染灶。家长应注意记录体温变化趋势,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等变化。检查前后保持患儿充足休息,发热期间少量多次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包裹影响散热。如出现嗜睡、抽搐、皮肤瘀斑等危险信号须立即就医。
高血压患者需要查血糖主要是为了筛查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高血压与高血糖常合并存在,两者相互影响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检查项目主要有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
1、筛查糖尿病长期高血压可能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糖代谢异常。约半数高血压患者合并糖耐量受损或糖尿病,早期发现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延缓病情进展。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但部分患者症状隐匿。
2、评估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合并高血糖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表现,常伴随腹型肥胖、血脂异常。这类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显著增高,需综合管理血压、血糖和血脂。检测血糖有助于判断整体代谢状态,指导联合治疗方案制定。
3、预防靶器官损害高血糖会加速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血糖升高可导致血管炎症反应加剧,促进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定期监测血糖能早期发现异常,避免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
4、指导降压药选择部分降压药物可能影响糖代谢,如噻嗪类利尿剂可能升高血糖,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了解患者血糖状况可帮助医生选择更合适的降压药物,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5、优化长期管理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需更严格的血压控制目标,通常要求低于130/80毫米汞柱。血糖检测结果为制定个体化控制策略提供依据,包括饮食调整、运动计划和药物联用方案,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建议高血压患者每3-6个月检测一次血糖指标,日常注意低盐低糖饮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适当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若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降糖药物,避免自行调整降压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