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23岁患者出现该症状需立即就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由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感染、应激等因素诱发,典型表现为多饮多尿、恶心呕吐、呼吸深快伴烂苹果味呼气等。
一、发病机制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脂肪分解加速,大量酮体生成超过机体代谢能力,引起血酮升高和代谢性酸中毒。23岁年轻患者可能因自行停用胰岛素、未规律监测血糖或合并急性胰腺炎等疾病诱发。典型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糖超过16.7mmol/L,动脉血pH低于7.3,尿酮体强阳性。
二、临床表现早期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加重,随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特征性表现为Kussmaul呼吸伴丙酮味呼气,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年轻患者脱水体征可能表现为皮肤弹性差、眼球凹陷,血压下降提示循环衰竭。部分患者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易误诊。
三、急救处理确诊后需在监护病房进行液体复苏,首小时输入生理盐水1000-2000ml。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每小时监测血糖调整剂量。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补钾治疗。23岁患者需排查诱因,如合并感染需使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灶。
四、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控制血糖,碳酸氢钠注射液纠正严重酸中毒,氯化钾注射液补充电解质。出现感染可选用注射用头孢他啶抗感染,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所有药物均需在重症监护下由医生调整剂量。
五、预后管理度过急性期后需重新制定胰岛素方案,可选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联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强化治疗。出院前进行糖尿病教育,指导患者掌握酮症自查方法,配备血糖仪和尿酮试纸。建议23岁患者每3个月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建立规律随访制度。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出院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调整胰岛素剂量。每日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出现持续高血糖或尿酮体阳性应及时就诊。保持规律饮食和适度运动,避免酗酒和过度节食。注意足部护理预防感染,季节交替时需防范呼吸道疾病。建议家属学习低血糖和酮症酸中毒的识别处理,为患者建立应急支持系统。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以高血糖、酮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常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或2型糖尿病控制不佳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发生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有关。当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葡萄糖无法被有效利用,机体转而分解脂肪供能,产生大量酮体。酮体在血液中积累导致酸中毒,同时高血糖引发渗透性利尿,造成脱水与电解质紊乱。典型表现包括多饮多尿、恶心呕吐、呼吸深快伴烂苹果味呼气,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实验室检查可见血糖超过13.9mmol/L,血酮升高,动脉血pH值低于7.3。治疗需立即补液纠正脱水,静脉输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补充电解质。预防关键在于规律监测血糖,避免擅自停用胰岛素,感染等应激状态下需加强血糖管理。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与尿酮,出现口干、乏力等早期症状时及时检测酮体。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与运动,避免酗酒及过度节食。胰岛素治疗者不可随意调整剂量,合并发热、腹泻等疾病时应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建议每3-6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长期平稳控制血糖是预防酮症酸中毒的根本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