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丢失过多、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缺铁性贫血是儿童常见营养性疾病,表现为皮肤苍白、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及时干预。
1、铁摄入不足婴幼儿辅食添加过晚或含铁食物补充不足是常见原因。6个月后母乳铁含量下降,未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红肉泥等食物易导致缺铁。家长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富含血红素铁的动物肝脏、牛肉等辅食,避免长期单一喂养。
2、吸收障碍慢性腹泻、乳糜泻等胃肠疾病会影响铁吸收。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肠黏膜损伤也可减少铁吸收。这类患儿需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等易吸收铁剂,同时限制大量牛奶摄入。
3、需求增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及青春期儿童因生长速度过快,铁需求超过摄入量。早产儿体内铁储备仅能满足出生后2个月需求,家长应按医嘱在出生后1个月开始预防性补充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铁剂。
4、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消化道畸形、钩虫病感染可导致铁丢失。青春期女孩月经量过多也是高危因素。需完善粪便潜血、寄生虫检测,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等铁补充剂。
5、遗传因素罕见的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溶血疾病会继发缺铁。这类患儿需进行基因检测,在血液科医生指导下联合使用叶酸片、维生素B12片及铁剂,避免盲目补铁加重铁过载风险。
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需从孕期开始,孕妇应保证充足铁摄入。婴儿6个月后逐步添加蛋黄、瘦肉等富铁辅食,幼儿期每周摄入动物肝脏或血制品。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指甲凹陷、异食癖等表现时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避免同时服用钙剂或浓茶影响铁吸收,维生素C可帮助铁吸收,可适量补充柑橘类水果。
小儿缺铁性贫血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口服铁剂、治疗原发病、改善吸收障碍、定期监测等方式治疗。该病通常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需求增加、慢性失血、先天储备不足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摄入是基础治疗措施。动物肝脏、红肉、蛋黄等血红素铁吸收率较高,建议每周食用2-3次。植物性食物如黑木耳、菠菜、红枣等含非血红素铁,需配合维生素C促进吸收。6月龄以上婴儿应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避免单纯母乳喂养导致铁缺乏。
2、口服铁剂:
临床常用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蛋白琥珀酸铁等补铁药物。铁剂宜在两餐间服用,避免与牛奶、茶同服影响吸收。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黑便、胃肠道不适等反应,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补铁4-6周以补充储存铁。
3、治疗原发病:
慢性腹泻、肠道寄生虫感染等疾病会导致铁吸收障碍,需同步治疗基础疾病。反复鼻出血、消化道溃疡等慢性失血情况应查明出血原因。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先天铁储备不足群体需提前预防性补铁。
4、改善吸收障碍:
胃酸缺乏患者可配合维生素C或稀盐酸辅助铁吸收。合并感染时应先控制感染再补铁。避免钙剂、抗酸药与铁剂同服,间隔至少2小时。乳糜泻患者需采用无麸质饮食改善肠道吸收功能。
5、定期监测:
治疗2周后需复查网织红细胞计数,4周后检测血红蛋白水平。每3-6个月随访血清铁蛋白直至储存铁补足。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建议每年筛查血红蛋白,早产儿、青春期少女等高危群体应加强监测。
日常需保证每日摄入50-75克瘦肉或动物肝脏,搭配猕猴桃、橙子等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烹调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避免饭后立即饮用茶或咖啡。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促进食欲,但重度贫血时应限制剧烈运动。注意观察患儿有无面色苍白、乏力、异食癖等表现,6月龄至2岁儿童、青春期少女建议常规进行贫血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