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盂肾炎的确诊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主要依据包括尿常规异常、尿培养阳性、影像学显示肾脏结构改变等。
1、尿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尿、脓尿或镜下血尿,部分患者可见蛋白尿。尿沉渣镜检可见白细胞管型,对诊断具有特异性。尿pH值常偏碱性,与尿素分解细菌感染有关。该检查需清洁中段尿标本,避免阴道分泌物污染影响结果准确性。
2、尿细菌培养尿细菌培养是确诊的关键指标,要求清洁中段尿细菌计数≥10⁵CFU/ml。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对于已使用抗生素者可能出现假阴性,需停药3天后复查。反复培养同种细菌更有诊断价值。
3、肾功能评估通过血肌酐、尿素氮检测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慢性肾盂肾炎晚期可能出现肾功能不全。肾小管功能检查可发现尿浓缩功能障碍、肾性糖尿等异常。这些指标可反映疾病进展程度,但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4、影像学检查静脉肾盂造影或CT尿路造影可见肾脏萎缩、肾盂肾盏变形等特征性改变。超声检查可发现肾脏大小不对称、皮质变薄等结构异常。影像学改变多出现在疾病中晚期,早期患者可能无明显异常。
5、病理活检肾活检可见肾间质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等慢性炎症改变,但因有创性仅用于疑难病例。活检结果需结合临床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确诊慢性肾盂肾炎需排除其他慢性肾脏疾病,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病等。日常应注意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憋尿,女性应注意会阴清洁。出现尿频、尿急、腰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遵医嘱完成足疗程抗生素治疗,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慢性肾盂肾炎可通过控制感染、调节饮食、药物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慢性肾盂肾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异常、糖尿病控制不佳、膀胱输尿管反流等因素引起。
1、控制感染慢性肾盂肾炎多由细菌反复感染导致,需根据尿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治疗期间需足疗程用药,避免细菌耐药。同时需排查是否存在尿路结石或解剖结构异常等诱因,感染控制后仍需定期复查尿常规。
2、调节饮食每日饮水量需保持2000毫升以上以冲刷尿路,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清、鱼肉,避免高嘌呤食物。可食用冬瓜、玉米须等利尿食材,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合并高血压或水肿时需严格限制水分摄入量。
3、药物治疗除抗生素外,可配合使用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或黄葵胶囊等中成药辅助消炎。存在肾功能损害时需用阿魏酸哌嗪片改善微循环。若伴随高血压,需选用缬沙坦胶囊等对肾脏影响较小的降压药。所有药物均需在肾内科医师指导下调整剂量。
4、中医调理辨证属湿热下注者可服用八正合剂,脾肾两虚型适用金匮肾气丸。针灸选取肾俞、膀胱俞等穴位,或采用艾灸关元穴。中药灌肠疗法可用大黄、蒲公英等煎液保留灌肠。治疗期间需监测电解质,避免长期使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
5、手术治疗合并尿路梗阻时需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或经皮肾造瘘术。反复发作的膀胱输尿管反流需进行抗反流手术。严重肾盂积水伴肾功能丧失者可能需切除患侧肾脏。术后仍需长期随访,预防剩余肾脏再发感染。
慢性肾盂肾炎患者需避免憋尿和会阴部清洁不足,女性经期更需注意卫生。每3-6个月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监测血压变化。适度进行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腰部负担。出现发热、尿痛等症状加重时须及时复诊,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以降低感染复发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