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并不适合所有病人,是否适合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结果、肿瘤类型和分期等因素综合判断。靶向治疗主要适用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异常表达的肿瘤患者,对无相关靶点的患者效果有限。
靶向治疗通过特异性作用于肿瘤细胞的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生长,其疗效与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相应靶点密切相关。例如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片、厄洛替尼片等EGFR-TKI类药物效果显著,而KRAS突变患者则可能对这类药物产生原发性耐药。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使用曲妥珠单抗注射液可明显改善预后,但阴性患者无法从中获益。部分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通过抑制血管生成发挥作用,适用于多种实体瘤,但存在高血压、蛋白尿等禁忌证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部分特殊情况下靶向治疗的应用需要额外评估。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即使存在BCR-ABL融合基因,若合并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可能无法耐受达沙替尼片等TKI类药物。老年患者使用靶向药物时需调整剂量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某些罕见突变类型虽然检测阳性,但临床缺乏足够证据支持常规使用靶向治疗。
接受靶向治疗前需完善相关基因检测和身体状况评估,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食用可能影响药物代谢的西柚等食物。出现严重皮疹、腹泻或肝功能异常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肾病综合征一般不会直接导致死亡,但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衰竭、严重感染或血栓栓塞时可能危及生命。肾病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多数肾病综合征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长期控制病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激素治疗敏感,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需积极控制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基础疾病。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减少蛋白尿,利尿剂能缓解水肿症状,他汀类药物有助于调节血脂。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保持适度蛋白质补充,定期监测肾功能和尿蛋白变化。
少数患者可能因治疗不及时或病情急剧进展出现危险情况。大量蛋白尿持续存在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下降,增加重症感染风险。低蛋白血症可能引发全身水肿甚至胸腔积液、心包积液。高凝状态易形成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这些并发症需紧急医疗干预。终末期肾病患者可能出现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或电解质紊乱,需考虑肾脏替代治疗。
确诊肾病综合征后应尽早在肾内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中断治疗。日常注意预防感染,避免过度劳累,控制血压和血糖在理想范围。每3-6个月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生化指标,出现尿量明显减少、呼吸困难或肢体肿胀加重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