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严重程度可通过观察发热程度、皮疹分布、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及是否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进行早期判断。若孩子持续高热、皮疹密集或累及躯干、精神萎靡、拒食呕吐或出现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提示病情较重,需立即就医。
手足口病轻症患儿通常表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下,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散在疱疹或红色丘疹,疱疹数量较少且局限于四肢末端。患儿精神状态良好,能正常进食和玩耍,无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这类情况可通过居家护理缓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疱疹,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适当补充水分。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可能出现持续高热超过48小时,体温超过39摄氏度且退热效果差,皮疹迅速增多并蔓延至臀部、躯干甚至颜面部,疱疹形态较大或融合成片。患儿表现为异常烦躁或嗜睡,进食饮水明显减少,伴随频繁呕吐、肢体无力或抽搐。部分患儿会出现呼吸增快、四肢发凉、皮肤花纹等循环障碍表现,提示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或心肌炎,需紧急医疗干预。
家长需每日监测患儿体温变化、皮疹进展及行为表现,记录进食量和排尿次数。重症高危因素包括3岁以下幼儿、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免疫力低下或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无论病情轻重,出现拒食导致脱水、疱疹化脓感染或发热超过3天未退等情况,均应及时就诊。疾病流行期间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用品需单独消毒,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2周。
手足口病早期可通过观察口腔疱疹、手足皮疹、发热等症状判断。典型表现主要有口腔黏膜散在疱疹、手/足/臀部斑丘疹或疱疹、持续低热、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家长发现上述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交叉感染。
1、口腔疱疹早期可见口腔黏膜出现米粒大小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多分布于舌面、颊黏膜及硬腭。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患儿进食疼痛、流涎拒食。家长可用手电筒检查口腔,发现异常应避免强行喂食,可给予温凉流质食物。
2、手足皮疹手掌、足底及指趾间出现红色斑丘疹或小水疱,呈圆形或椭圆形,疱壁较厚不易破溃,部分臀部也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但可能伴随甲周脱屑。家长需每日检查孩子皮肤,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3、持续低热发病初期体温多在37.5-38.5℃波动,发热持续1-3天,可能伴随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建议家长每4小时测量体温,体温超过38.5℃时可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
4、食欲减退因口腔溃疡疼痛,患儿常出现拒食、进食量减少等情况。家长可准备无刺激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少量多次喂养。若24小时未进食或出现脱水表现需立即就医。
5、精神萎靡部分患儿表现为异常疲倦、嗜睡或烦躁哭闹,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变化,出现肢体抖动、呕吐、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时须急诊处理。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应培养孩子勤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患儿用品需煮沸消毒,保持居室通风。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做好环境消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