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十二经络的走向遵循特定规律,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分别对应脏腑并沿肢体内外侧对称分布。
一、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至拇指桡侧端。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发出,行于上肢内侧中线,止于中指末端。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终于小指桡侧端。三经均从胸走手,与呼吸、循环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二、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至鼻旁。手少阳三焦经始于无名指尺侧,经上肢外侧中线达目外眦。手太阳小肠经从小指尺侧出发,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至耳前。三经从手走头,主导水谷精微的运化与输布。
三、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下行至足第二趾外侧端。足少阳胆经始于目外眦,沿体侧下行至足第四趾外侧。足太阳膀胱经从内眼角发出,经背部下行至小趾外侧。三经从头走足,调控消化吸收与代谢功能。
四、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至舌下。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外侧发出,循下肢内侧中线抵胁肋部。足少阴肾经始于足底涌泉穴,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至锁骨下。三经从足走腹,主司生殖、内分泌及水液代谢。
五、经络联系十二经脉通过分支相互衔接形成循环,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经在头面部相连。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起统率调节作用,其中任督二脉分别统领全身阴经与阳经。经络走向规律体现中医整体观,是针灸推拿治疗的基础依据。
理解经络走向有助于日常保健,可沿经络走向进行轻柔按摩或艾灸刺激。饮食宜根据对应脏腑功能选择食材,如肺经虚弱者可多食百合、银耳等白色食物。保持规律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能促进经气运行,避免久坐久卧导致经络阻滞。若出现特定经络循行部位疼痛或功能障碍,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调理。
偏头疼主要与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厥阴肝经等经络有关。偏头疼可能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情志失调、外感风寒等因素有关,可通过针灸、推拿、药物等方式缓解。
1、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循行于头部两侧,偏头疼发作时多表现为太阳穴或耳后疼痛,与胆经气血瘀滞有关。胆经郁热可导致头痛目眩,伴随口苦、胁肋胀痛等症状。治疗可选用天麻钩藤颗粒、正天丸、川芎茶调散等中成药疏肝利胆。针灸常取风池、率谷、阳陵泉等穴位疏通经络。
2、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循行于耳周及侧头部,与偏头疼的颞部搏动性疼痛密切相关。三焦气机不畅可引发头痛如裂,伴有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等表现。中药可选择通天口服液、清开灵颗粒、复方羊角颗粒调理气机。外关、翳风、角孙等穴位针灸可缓解症状。
3、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上行至巅顶,肝阳上亢型偏头疼多与此经相关。症状多为头顶胀痛伴烦躁易怒,因情志不畅诱发。治疗宜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天麻素片、养血清脑颗粒平肝潜阳。太冲、行间等穴位刺络放血可泄肝火。
4、督脉督脉循行于后头正中线,风寒侵袭督脉可引发后枕部头痛并向前放射。表现为项强头痛、恶风畏寒,可用川芎嗪注射液、葛根汤颗粒、九味羌活丸温经散寒。大椎、风府等穴位艾灸能祛风通络。
5、阳明经手足阳明经循行于前额,胃肠积热上攻可致前额胀痛伴便秘。常见于饮食不节后发作,宜用黄连上清片、牛黄解毒丸、防风通圣丸清热通腑。合谷、内庭等穴位点刺可泄阳明实热。
偏头疼患者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可适量食用天麻、菊花、白芷等药食同源食材。发作期可用指尖轻柔按压太阳穴、风池穴缓解疼痛,避免强光噪音刺激。若头痛频繁发作或程度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病变,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经络调理或药物治疗。日常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调节气血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