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只剩下牙根可通过修复治疗、桩核冠修复、拔牙后种植、活动义齿修复、固定义齿修复等方式处理。残留牙根可能由龋齿、牙周病、外伤等因素引起,需根据牙根健康状况选择干预措施。
1、修复治疗若牙根长度足够且根尖无炎症,可通过根管治疗后直接进行充填修复。适用于龋坏未伤及牙根分叉的情况,治疗前需拍摄X线片评估根尖周状况。修复后可能出现短暂冷热敏感,通常1-2周内缓解。
2、桩核冠修复当牙体缺损较大但牙根稳固时,采用纤维桩或金属桩插入根管形成支撑,再制作全冠修复。需确保剩余牙体组织厚度超过1毫米,修复后避免咀嚼硬物。可能出现桩核松动或根折等并发症,需定期复查。
3、拔牙后种植对于无法保留的残根,拔除后3-6个月进行种植体植入。要求缺牙区骨量充足,无严重系统性疾病。种植修复能较好恢复咀嚼功能,但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较高。可能出现种植体周围炎等并发症。
4、活动义齿修复多用于多颗残根无法保留的情况,通过卡环固定在邻牙上。优点是价格较低且可自行摘戴,但异物感明显,咀嚼效率较差。需每日清洁义齿,夜间浸泡在冷水中防止变形。
5、固定义齿修复以邻牙为基牙制作桥体修复,需磨除部分健康牙体组织。适用于缺牙间隙较小且邻牙稳固者,修复后咀嚼功能恢复较好。可能出现基牙继发龋或牙髓炎,需加强口腔卫生维护。
残留牙根患者应每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两次,配合牙线清理邻面。避免用患侧咀嚼硬物,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出现牙龈肿痛或修复体松动时及时就诊,长期缺牙可能导致邻牙倾斜和对颌牙伸长。吸烟者建议戒烟以降低种植失败风险,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后再行修复治疗。
牙根弯曲可能由遗传因素、乳牙滞留、外伤、牙周病、颌骨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牙根弯曲通常表现为牙齿排列不齐、咬合异常、牙齿松动等症状,可通过正畸治疗、牙周治疗、拔牙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部分人群因家族遗传导致牙根形态异常,可能出现牙根弯曲或扭转。这类情况多伴随颌骨发育不对称,常见于恒牙萌出阶段。建议家长在儿童替牙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早期发现可通过功能性矫治器干预。若成年后出现明显咬合问题,需通过固定矫治器调整牙齿位置。
2、乳牙滞留乳牙未按时脱落会导致恒牙萌出路径受阻,迫使牙根发生弯曲生长。这种情况多见于前牙区,可能引发邻牙移位或牙列拥挤。临床常用乳牙拔除术配合间隙保持器,为恒牙创造正常萌出空间。对于已形成的弯曲牙根,可能需要结合正畸牵引辅助矫治。
3、外伤影响牙齿受到撞击可能导致牙根发育停滞或弯曲变形,常见于青少年运动损伤。外伤后牙根弯曲多伴有牙髓坏死风险,需通过根管治疗保存患牙。严重者可能出现牙根吸收,此时需评估是否保留患牙或选择种植修复。建议运动时佩戴防护牙托预防外伤。
4、牙周病进展长期牙周炎症会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在咬合力作用下发生病理性移位,造成牙根弯曲。这类患者需先进行系统的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待炎症控制后,可通过牙周夹板固定松动牙,必要时联合正畸治疗重新分配咬合力。
5、颌骨发育异常颌骨体积不足或形态异常会限制牙齿正常排列,导致牙根适应性弯曲。常见于小颌畸形或腭裂患者,可能需正颌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对于轻度骨量不足者,可通过邻面去釉或序列拔牙创造空间,使弯曲牙根逐步归位。
日常应注意避免用牙开瓶盖等硬物咬合行为,减少牙齿外伤风险。建议每6个月进行专业口腔检查,早期发现牙根异常可通过微创方式干预。正畸治疗期间需严格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氟牙膏和牙线清洁矫治器周围菌斑。对于存在颌骨发育问题的儿童,建议在替牙期开始进行咬合诱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