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一般7-10天能好,可通过抗病毒治疗、对症护理和隔离防护加速恢复。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数患儿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能伴随低热。病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初期1-2天可能出现食欲下降和低热,进展期3-5天疱疹明显并可能发热,恢复期6-10天疱疹逐渐结痂消退。针对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开喉剑喷雾剂缓解口腔溃疡,或炉甘石洗剂外用止痒。保持患儿口腔清洁,用温盐水漱口,饮食选择流质或软质食物如米粥、果泥。衣物床单需每日消毒更换,避免抓挠疱疹。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重症表现。
患病期间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去幼儿园或公共场所,家庭成员需加强手卫生。
手足口病通常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主要与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粪口传播以及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病毒可通过接触患者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受到感染。托幼机构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典型症状,严重者可并发脑炎、肺水肿等。
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避免接触患者分泌物。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家长可遵医嘱使用干扰素喷雾剂、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日常注意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玩具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