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可能会引起脑炎,但概率较低。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和手足皮疹,症状较轻且可自愈。肠道病毒71型感染时,病毒可能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脑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持续高热、呕吐、嗜睡或肢体无力。婴幼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对脑干造成损伤可能引发急性弛缓性麻痹或神经源性肺水肿。这类重症病例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需通过脑脊液检测和核磁共振成像确诊。早期识别惊跳、呼吸急促等预警症状对预后至关重要。
患儿出现精神差、肢体抖动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住院期间需监测生命体征并避免交叉感染。恢复期注意补充水分和休息,保持皮肤清洁以防继发感染。
脑炎后遗症可通过预防感染、接种疫苗、及时治疗等方式降低发生概率。
脑炎后遗症的预防重点在于减少脑炎发生概率及减轻脑炎对脑组织的损害。预防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蚊虫等传播媒介,在流行季节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接种疫苗是有效手段,如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等可针对特定病原体提供保护。若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疑似脑炎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完善腰椎穿刺等检查,早期使用阿昔洛韦注射液、更昔洛韦胶囊等抗病毒药物可减少神经损伤。对于重症患者,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可辅助控制炎症反应。
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适度锻炼增强免疫力,避免过度劳累诱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