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炎患者可通过鼻腔冲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体位引流等方式促进黄脓排出。鼻窦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过敏反应、鼻腔结构异常、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专用鼻腔冲洗器清洁鼻腔,有助于稀释并冲出脓性分泌物。冲洗时保持头部倾斜,避免呛咳。每日可重复进行,但压力不宜过大。鼻腔冲洗能减少炎症刺激,改善黏膜纤毛功能。
2、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克拉霉素片、鼻渊通窍颗粒等药物。桉柠蒎肠溶软胶囊可稀释黏液,克拉霉素片针对细菌感染,鼻渊通窍颗粒缓解鼻塞流脓。用药期间观察分泌物性状变化,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3、物理治疗采用蒸汽吸入或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蒸汽中加入薄荷脑可促进脓液松动,红外线照射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每日治疗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内,避免黏膜干燥。物理治疗适合急性期脓液黏稠者。
4、手术治疗对于顽固性鼻窦炎可考虑鼻内镜手术或上颌窦开窗术。手术清除病变组织并建立引流通道,术后需定期换药。术前需完善CT检查评估病变范围,术后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
5、体位引流采取头低脚高位促进窦腔分泌物排出。每日晨起后保持该体位数分钟,配合轻轻叩击鼻窦区域。避免饭后立即操作,防止胃内容物反流。体位引流适用于额窦及上颌窦积脓。
鼻窦炎患者应保持环境湿度,避免接触粉尘等刺激物。饮食宜清淡,多摄入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擤鼻时单侧交替进行,防止脓液进入中耳。急性发作期需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出现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及时复诊。
鼻窦炎手术可能存在出血、感染和嗅觉减退等风险。手术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实施,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护理。
鼻窦炎手术中出血是常见风险,多因术中损伤血管或术后创面渗血导致,表现为鼻腔持续流血或血性分泌物增多。感染风险与手术创伤、术后护理不当有关,可能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或局部红肿疼痛。嗅觉减退多因手术操作影响嗅区黏膜或神经,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嗅觉障碍。手术还可能引发脑脊液鼻漏、眼眶损伤等并发症,但发生率较低。
术后应避免用力擤鼻、剧烈运动,保持鼻腔清洁,定期复查。出现异常出血、持续头痛或视力变化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