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与大肠癌存在关联,但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类型中,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较高。
1、腺瘤性息肉:可能与基因突变、高脂饮食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便血或肠梗阻。可通过肠镜下切除治疗,药物可选阿司匹林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美沙拉嗪肠溶片。
2、炎性息肉:多与慢性肠炎相关,常伴随腹泻腹痛。需控制原发炎症,药物可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奥沙拉秦钠胶囊、酪酸梭菌活菌散。
3、增生性息肉:通常因黏膜修复异常形成,多数无症状。较小息肉无须处理,较大者可内镜切除。
4、家族性息肉病:属于遗传性疾病,40岁前癌变概率极高。需定期筛查并预防性切除结肠,药物辅助可用舒尼替尼胶囊、瑞戈非尼片。
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肠镜筛查,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发现息肉及时处理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