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非特异性表现。大肠癌早期症状主要有排便频率异常、粪便性状改变、间歇性便血、腹部隐痛、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等。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1、排便频率异常早期大肠癌可能引起排便次数增多或减少,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肿瘤刺激肠黏膜可导致肠道蠕动紊乱,部分患者每日排便超过3次或3天以上排便1次。这种变化持续超过2周需警惕,可通过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生理性排便改变多与饮食相关,调整膳食纤维摄入后多可缓解。
2、粪便性状改变肿瘤占位可能导致粪便变细、呈铅笔状或表面带凹槽。由于癌组织影响肠道通过性,约半数患者会出现粪便形态异常。直肠指检可发现低位直肠肿瘤,结肠镜检查能直观观察全结肠黏膜病变。粪便潜血试验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阳性结果需进一步确诊。
3、间歇性便血左半结肠癌常见暗红色血便,直肠癌多表现为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肿瘤表面溃破出血量较少,常呈间歇性发作,易被误认为痔疮出血。电子肠镜能鉴别出血来源,必要时需取组织活检。生理性便血多见于肛裂,出血时伴有肛门疼痛是重要鉴别点。
4、腹部隐痛肿瘤生长可引发定位模糊的腹部钝痛,以右下腹(升结肠)或左下腹(降结肠)多见。肠腔部分梗阻时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进食后症状加重。腹部CT能评估肿瘤浸润深度,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肝转移灶。功能性胃肠病引起的腹痛多与情绪相关,解痉药可缓解。
5、不明原因体重下降半年内体重减轻超过5%需警惕恶性肿瘤消耗。癌组织增殖消耗大量能量,同时可能影响营养吸收。伴随贫血、乏力等症状时更应重视,肿瘤标志物检测结合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甲亢等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体重下降,需通过实验室检查鉴别。
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1次结肠镜检查,有家族史者应提前至35岁开始筛查。日常保持膳食纤维每日摄入25-30克,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出现排便异常持续2周以上、反复便血、体重骤降等情况,应及时至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就诊,通过肠镜、CT等检查明确诊断。早期发现的大肠癌5年生存率超过90%,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