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可能会留后遗症,但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完全康复。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对冠状动脉造成损害,导致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心脏功能异常,极少数情况下甚至引发心肌梗死。其他少见后遗症包括关节疼痛、胆囊水肿或肝功能轻度异常,但通常随病情好转逐渐消失。早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显著降低后遗症发生概率。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需关注的后遗症,多见于发病后1-2个月内。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约15-25%未治疗患儿会出现冠状动脉异常,及时治疗者可降至5%以下。直径超过8毫米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钠片,并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小到中型动脉瘤多数在1-2年内逐渐消退,但可能遗留血管内膜增厚。
确诊川崎病后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直至医生确认无冠状动脉异常。日常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抗氧化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