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切除术后可能出现肠粘连、切口感染、消化功能暂时性减弱等不良反应,但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长期影响。阑尾切除术是治疗阑尾炎的有效手段,术后需遵医嘱护理。
阑尾切除术后早期可能出现肠粘连,由于手术创伤导致肠道表面纤维蛋白渗出,形成异常连接。患者可能表现为间歇性腹痛、腹胀或排便习惯改变。轻度粘连可通过适当活动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严重时需手术松解。切口感染多因术后护理不当或细菌污染引起,表现为红肿、渗液或发热。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可降低感染概率。消化功能减弱常见于术后1-2周,与肠道菌群短期失衡有关,可能出现轻微腹泻或便秘,可通过补充益生菌和膳食纤维改善。
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术后出血或腹腔脓肿。出血多因血管结扎不牢固,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下降,需紧急处理。腹腔脓肿与感染扩散相关,可能出现持续高热和剧烈腹痛,需抗生素治疗或穿刺引流。免疫功能影响存在争议,有研究认为阑尾作为淋巴器官的缺失可能略微增加某些感染风险,但临床证据尚不充分。
术后应避免剧烈运动1-2个月,防止切口裂开。饮食需从流质逐步过渡到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切口异常渗液应及时就医。定期复查可评估恢复情况,多数患者3-6个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阑尾粪石通常不建议不理会,可能引发阑尾炎或穿孔等并发症。阑尾粪石是阑尾腔内粪便浓缩形成的硬块,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处理方式。
阑尾粪石较小且无症状时,可能暂时无须特殊干预,但需密切观察。部分患者粪石可随肠道蠕动自行排出,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受压,减少阑尾腔压力升高的风险。若出现轻微右下腹隐痛,可通过热敷缓解局部痉挛,同时选择低渣饮食减轻肠道负担,如米粥、蒸蛋等。
若粪石较大或伴随持续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粪石堵塞阑尾腔会导致腔内压力增高,细菌繁殖引发急性阑尾炎,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严重时可能发生阑尾坏疽穿孔,导致弥漫性腹膜炎,需紧急手术切除阑尾。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可明确粪石位置及阑尾炎症程度,医生会根据结果选择腹腔镜或开腹手术。
日常需保持规律排便习惯,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避免粪便过度浓缩。突发腹痛或消化异常时应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