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中风是指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主要由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低灌注导致肠道供血不足引发。肠中风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和慢性肠系膜缺血,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便血、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
1. 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肠系膜缺血通常由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引起,可能与心房颤动、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有关。患者常突发剧烈腹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伴随恶心呕吐、腹泻或便血。查体可见腹部压痛但肌紧张不明显,症状与体征不匹配是其特征。早期可通过血管造影确诊,治疗需紧急行血管介入取栓或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延误诊治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2. 慢性肠系膜缺血慢性肠系膜缺血多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肠系膜血管狭窄,典型表现为餐后腹痛、体重减轻和恐食症。腹痛常在进食后出现,持续数小时,患者因恐惧疼痛而减少进食。可通过CT血管成像诊断,治疗包括血管支架植入或动脉旁路手术,同时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
3.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常见于休克、心力衰竭等低灌注状态,肠系膜血管虽无阻塞但血流锐减。患者多有基础疾病,表现为腹胀、血便和代谢性酸中毒。治疗以纠正原发病为主,必要时行剖腹探查。预防需积极处理循环衰竭,避免使用缩血管药物。
4. 肠系膜静脉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多与凝血功能障碍、门静脉高压或腹部感染有关,起病较动脉性缺血缓慢。症状包括逐渐加重的腹痛、腹泻和消化道出血,后期可出现腹膜炎体征。抗凝治疗是主要手段,合并肠坏死需手术切除,术后需长期抗凝预防复发。
5. 缺血性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是肠中风常见类型,好发于左半结肠,因肠系膜下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典型表现为左下腹痛、鲜血便,多见于老年人。轻症可通过禁食、补液保守治疗,重症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预防需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避免脱水或过度使用泻药。
肠中风患者日常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避免吸烟饮酒。饮食宜低脂低盐,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危及生命。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管情况,遵医嘱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保持适度活动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