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多见于长期肛周感染、克罗恩病、糖尿病、免疫力低下及有肛肠手术史的人群。肛瘘是肛管直肠与皮肤间形成的异常通道,主要与感染、创伤等因素相关,建议出现肛周肿痛、流脓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1、长期肛周感染反复发作的肛周脓肿是肛瘘最常见诱因。肛腺感染后未彻底治愈可能形成慢性瘘管,表现为肛周硬结、疼痛及脓性分泌物。需通过肛周超声或磁共振明确瘘管走向,手术切除瘘管是根治方法,术后可配合高锰酸钾坐浴预防复发。
2、克罗恩病患者克罗恩病导致的肠壁穿透性炎症易引发复杂性肛瘘,此类瘘管常呈多分支状。患者除肛周症状外,多伴有腹痛、腹泻等肠道表现。治疗需控制原发病,可选用英夫利西单抗等生物制剂,严重时需挂线疗法结合肠内营养支持。
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者因组织修复能力下降,肛周感染后更易迁延成瘘。特征为创面愈合缓慢且易继发坏死性筋膜炎。需优先调控血糖水平,手术清创后建议使用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术后换药须严格无菌操作。
4、免疫力低下者艾滋病、化疗患者等因免疫缺陷难以清除肛腺感染,可能形成结核性肛瘘或放线菌性瘘管。除常规瘘管切开术外,需进行抗结核治疗或免疫重建。HIV感染者CD4计数低于200/μL时手术风险显著增加。
5、肛肠手术史痔疮、肛裂手术后创面感染可能继发肛瘘,尤其见于术中肛腺损伤未妥善处理者。表现为术后切口持续渗液伴肛门坠胀感。需通过瘘管造影定位内口,二次手术应避开原瘢痕区域,术后可辅以红光理疗促进愈合。
预防肛瘘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久坐久蹲,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克罗恩病患者需规范用药控制炎症。出现肛周红肿热痛时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戳破脓肿导致感染扩散。术后患者须遵医嘱定期复查,防止假性愈合或复发。